Monthly Archives: May 2011

阿育王經116-120 ;131-135白話繙譯未最終審定稿

116-120 《阿育王经》卷第八[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之二 优波笈多因缘 第112页] 【经文】是时长老舍那婆私往笈多所语言。汝当听优波笈多随我出家。笈多答言。我先有约。令[令,设辞也。——《助字辨略》 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其治生[治生:经营家业]不利[利:赢利]不锐[锐:勇往直前的气势,如锐意进取,此处引申为发展],乃听出家。 【白话】这时长老舍那婆私前往笈多的住所对他说:你应当允许优波笈多追随我出家。笈多回答道:我先前有过约定,假如他经营家业没有赢利没有发展,就允许他出家。 【经文】乃至长老舍那婆私以神通力令其治生不利不锐。是时优波笈多即自思惟。称[称:测定重量,分别,区分。]量筭[原文是“筭”,会意。从竹,从弄。“竹”表算筹,《说文》:“常弄乃不误也。”本义:计算用的筹码]计不利不锐。[前面文中有: 我当作誓令其治生。若长若退不得出家。不长不退乃听出家] 【白话】于是长老舍那婆私使用神通之力,使得他经营家业没有赢利没有发展 。这个时候优波笈多随即自己思量,分别衡量用算筹计算,(经营的家业)没有赢利没有发展。 【经文】舍那婆私更[更:又]至笈多所而语言。汝此儿是佛所记。我入涅槃百年后当作佛事[所谓佛陀事业,最主要者,即于所化宣说解脱正道,此外再无他业]。汝当听其随我出家。乃至笈多听其出家。是时长老舍那婆私将[将:带领]优波笈多徃那哆婆哆寺。与[原文是“与”。第116页。][与:文言“允许”,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其出家受具足戒。至第四羯磨除一切结[结: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得阿罗汉果。是时舍那婆私语优波笈多言。善男子。如佛所记。我入涅槃百年后。有比丘名优波笈多无相佛当作佛事。如是再说。佛弟子中教化第一。善男子。汝当作佛法饶益。优波笈多答言。如是[如是:就像这样。]。舍那婆私教其说法。 【白话】舍那婆私又来到笈多所的住所,说道:您的这个孩子得到过佛的授记:我入涅槃后百年,他将续佛慧命,大作佛事。您应当允许他跟随我出家。于是笈多允许他出家[]了。这个时候,长老舍那婆私带领优波笈多前往那哆婆哆寺,允许他出家并受了具足戒。到了第四番羯磨时,除去了一切发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这个时候,舍那婆告诉优波笈多说:“善男子,如佛所授记:我入涅槃之后一百年,有一位比丘名叫优波笈多无相佛,必当广作种种佛事。佛像这样继续授记,这位比丘在佛弟子中为教化第一。善男子,你应当宣化佛法,饶益众生。” 优波笈多回答:“就像这样吧” 舍那婆私就教授优波笈多宣说佛法之要领。 【经文】摩偷罗国一切人民闻有比丘名优波笈多无相佛当说法。无量千人皆欲徃听。乃至长老优波笈多入三昧思惟。见佛说法处四众围绕如半月形。復更思惟。世尊说法次第云何。即见次第。谓欲[欲,在这里翻译成“欲望”,比较没有歧义。]味欲过欲出及四信[  ﹝出起信论﹞   [一、信根本],谓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能爱乐者,即是信于根本,故云信根本。   [二、信佛],谓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三、信法],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   [四、信僧],谓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求学其道,故云信僧。]等。如是次第乃至涅槃。优波笈多亦如是说法。 【白话】摩偷罗国的所有人民听闻有比丘名叫优波笈多,是亦名无相佛,会当将要说法利生,无量成千的人民都想去听法。于是长老优波笈多深入定中进行思惟,大众见佛说法的处所,四众形如半月围绕佛;并继续思惟量:世尊说法的次序是什么呢?随即长老优波笈多就观见世尊说法的次序,即是:欲望的体味,欲望的过患,[贪欲体味(即什么是贪欲),贪欲的过患,贪欲的出离]欲望的出离以及生起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这四信[],像这样的次序直到涅槃。优波笈多也像这样说法。 【经文】是时魔王于大众中雨于真珠以乱人心。众人乱故无有一人能见四谛。优波笈多见众心乱。即自念言。谁作此事以乱众心。即见知是魔王所作。至第二日倍多人来。优波笈多更次第说四谛真法。是时魔王復更雨金以乱众心。无有一人能见四谛。优波笈多见众心乱。即自念言。谁作此事以乱众心。即见知是魔王所作。至第三日復倍多人来。优波笈多復更说法。是时魔王更杂雨珠金及作天妓乐。是时众人未得离欲。见色闻声其心变动。不復听法。 【白话】这个时候,魔王在大众之中下起真的珍珠的雨来扰乱人心。众人被扰乱的缘故,没有一人能证见四谛法。优波笈多看见大众心念散乱,随即自己想到:是谁干出这种事情来扰乱大众之心?当即观见是魔王干的。到第二天,超过几倍的人前来,优波笈多又次序宣说四谛真法。这时魔王再一次下起金子的雨,用来扰乱大众之心,没有一个人能证见四谛法。优波笈多观见大众心念散乱,随即自己想到:是谁干出这种事情用来扰乱大众之心?当即观见是魔王干的。到第三天,又有超过几倍多的人前来,优波笈多再次宣说妙法。这个时候,魔王又,下起夹杂着珠宝和金子的雨,并且天上的舞伎在舞蹈在和天上音乐在演奏,此时,大众没能够离开欲望的缠缚,看见天上雨下的珠宝和金子的色相,听闻到天上的舞伎音乐的声音,他们的心念变化动摇,不再听闻优波笈多长老讲法。 【经文】是时魔王即以华鬘系优波笈多项。乃至优波笈多思惟。谁作此事。即知是魔王所作。优波笈多生意。此魔王于世尊法藏[(术语)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常作乱事。何故世尊不教化之。即自思惟。是我可化。佛记于[于:给]我为无相佛。教化人摄受[摄受:(术语)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故。乃至思惟。今欲化之是其时不。即见魔王受化时至。是时长老优波笈多取三死尸。一者死蛇。二者死狗。三者死人。以神通力变三死尸以作华鬘往魔王处。魔王见优波笈多生大欢喜。优波笈多已受我化。即便以身欲受华鬘。优波笈多自手缚之。即以死蛇系其顶上。死狗死人系其颈下。优波笈多语魔王言。如汝先以非法[非法:不如法]之华以辱于我。如是我今还以死尸系缚于汝。汝今已与[原文是“与”,第117页]佛子和合[和合:混合,调和]。若有神力可以现我。譬如大风能动海水以为波浪。而不能动摩罗耶山(翻离垢山)。 【白话】这个时候,魔王就用花鬘系结在优波笈多的颈项上。于是优波笈多长老思量着:是谁干出这种事情?随即知道是魔王干的。优波笈多长老生起了一个念头:这个魔王在世尊所说的教法常常作出扰乱的事情,为什么世尊不教导度化他呢?随即优波笈多长老自己思量:应是我可以教化他,因为教导度化人,以慈悲心摄取众生的缘故,佛授记给我为无相佛。于是思量:如今想要度化魔王的时机成熟了没有呢?随即观见魔王受度化的时机因缘成熟了。这个时候,优波笈多长老拿取了三具死尸,第一具是死蛇,第二具是死狗,第三具是死人,使用神通力幻变三具死尸成为花鬘前往魔王的处所。魔王以为优波笈多长老已经被他摄化了,生起了大欢喜心,就想用身体去接受花鬘。优波笈多亲自用手为魔王系缚花鬘,就把死蛇系缚在他的头顶上,把死狗和死人系缚在他的颈项下面。优波笈多长老告诉魔王道:“像你之前使用不如法的花鬘侮辱我,今天我像那样回报你,用死尸把你捆绑。现在,你已经和佛子混合了,如果有神力可以显现给我看。比如大风能吹动海水成为波浪,但不能动摇摩罗耶山(翻译成 离垢山). 【经文】是时魔王欲脱死尸。用力极多而不能脱。譬如蜹子[秦晉謂之蜹,楚謂之蚊。蜹子,小蚊子]不能移山。魔王嗔忿上升虚空。而说偈言。   若我自不能  从颈脱死尸  有余天能脱  其力则大我   长老优波笈多复以偈言。   汝往归依梵  及日月帝释  入火及大海  不燥烂不脱  我以此死尸  系着于汝颈  神力之所作  无有能脱者 【白话】这个时候,魔王想脱离死尸,用力极大然而不能够解脱,好象小蚊子不能移动大山。魔王心生嗔恨忿怒,向上飞升虚空,而说偈道: 如果我自己不能够把死尸体从颈部脱离, 那么有力量超过我的其余诸天能够解脱。 优波笈多长老又用偈说道:“ 你去往皈依梵天, 以及日,月、帝释天, 冲进大火以及大海, 不会干燥腐烂也不会脱开。 我用这具死尸系缚在你的颈项, 是神力所作为的,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阿育王經126頁至130頁陳中備批註未最終審定白話翻譯稿

【经文】是三昧我和尚智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我不闻名。舍那婆私又言。善男子。我涅槃时。此三昧法一切皆失。又世尊本生有七万七千名。亦复皆失。一万阿毗昙法亦复皆失。是时优波笈多诸弟子闻此懊恼[]。即便思惟。此比丘智慧胜我和尚。即灭憍慢。舍那婆私教化说法。彼诸弟子悉得阿罗汉果。 【白话】这种定以我的师父智慧行持,我不知道这定的名字,舍那婆私又说:“善男子,我涅槃时,这些定的方法都会失传。世尊所具有的七万七千名字,也都会失传。一万种阿毗昙法也会失传。这时优波笈多的弟子们听到这些[闻此:听到这些。第126页]心中烦恼,便想:这个比丘的智慧胜过我们的师父。”随后憍慢消除。舍那婆私对他们开始教化说法。那些弟子都证得阿罗汉果。 【经文】尔时长老舍那婆私语优波笈多。善男子。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葉入涅槃。摩诃迦葉付和尚[原文是“尚”]入涅槃。和尚[原文是“尚”]付我入涅槃。我今付汝当入涅槃。此法藏汝当守护。于此摩偷罗国有人当生名絺征柯。其当出家。[此处应断。]此法藏当付之。乃[乃:于是]至[至:到]长老舍那婆私付优波笈多法藏竟。以神通力身升虚空。现四威仪入火三昧。入三昧竟有种种花。青[青:深绿色]黄赤白。从其身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其身端严譬如有山一边出水一边出火。舍那婆私以种种神力。令诸比丘及诸檀越心得开解。作是化已即入涅槃。如水灭火。是时优波笈多及一万八千阿罗汉弟子。供养其身。[此处应断]为作塔庙。 【白话】那时长老[长老:对和尚的尊称,此处应保留原文为妥当。]舍那婆私告诉优波笈多:“善男子[原文无,不可臆加,删去。][善男子,信奉佛法的男子。建议保留原文比较妥当。],世尊将法藏(正法法性)赋予摩诃迦葉进入涅槃(进入不生不灭的圆满清净境界,涅盘又名圆寂。涅即不生,槃是不灭;备具众德为圆,除一切障曰寂。涅盘、圆寂具不生不灭、圆满清净之意),摩诃迦葉传给我的师父后进入涅槃,我的师父交付与我后进入涅槃,我现在交付与你后我也将会进入涅槃,你应当守护这正法宝藏。在此摩偷罗国中有人将要出生,他叫絺征柯,[其:他。其后,衍文,删去]他会出家,这正法宝藏应当传与他。”于是等到长老舍那婆私传给优波笈多正法法性后,以神通力升上天空,现出四威仪并进入火定中。进入定后有种种深绿色,黄色,红色,白色的花从他的身上出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他的身体端正庄严,好比有山,一边出水一边出火。舍那婆私以各种神力,使众比丘及布施者心得开解,作出这些变化后便入涅槃,如同水灭火般。此时优波笈多和一万八千阿罗汉弟子,建塔庙供奉其身体。 北天竺人因缘 【经文】是时优波笈多。住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北天竺有一善男子。于世尊法中出家。多闻智慧通达三藏。说法美妙。[此处应断。]在在[在在:各方面]至处[至处:恰到好处]。一切诸人请其说法。即为诸人三种说法。常自思惟。谁能为我说法令我得道。其闻摩偷罗国有比丘。名优波笈多无相佛。教化第一。[此处应断]佛之所记。闻已往彼国。[此处应断]至那哆婆哆寺。到优波笈多所说言。世尊已涅槃。[此处应断]长老今作佛事。为我说法。[此处应断]即说偈言。 佛有大慈悲  已入于涅槃  汝今作佛事  世间痴盲冥[痴:愚痴。盲:失明,引申为黑暗。冥:顽固。]  汝作智慧光  如日明照世  世间无余师  唯汝以为师  化弟子最胜  长老应化我 【白话】那时优波笈多住在摩偷罗国的那哆婆哆寺,北天竺有一善男子信闻佛法并出家为僧。出家后智慧多闻通达经律论三藏。讲法完美玄妙,方方面面恰到好处。很多人请他说法,他便为众人讲解经律论三藏。可他常想:谁能为我说法使我得正果。他听说摩偷罗国有僧人叫优波笈多为无相佛,教导度化众生是为第一,是佛所授记的。于是就到摩偷罗国的那哆婆哆寺。到优波笈多居所后说:“世尊已涅槃,您现在继续佛陀事[把“佛事”,简单翻译成“说法”,不符合原文。第127页。]业。请为我说法。”然后说偈道: 佛有大慈悲,可是现在已经进入涅槃[衍文,臆加,删去。]  你现在继续佛陀事业, 愚痴,黑暗,顽固的世间  你的智慧光明像太阳般照耀世界  世界上没有其他人能做我的老师,只有你能够教导我  您教化弟子最为殊胜,长老您应当[长老建议保留。应:应当。直译为妥当。第127页]度化我呀。 【经文】是时优波笈多思惟观其心。见其最后身深畏生死。何故前身而不得圣法。即见其缘。未具足故。优波笈多为其作缘令得具足。又见其心乐欲坐禅不欲说法。优波笈多语言。善男子。若汝能受我教。我当为说。彼答言。我当如是。优波笈多言。汝今当说三种法。彼又问。云何修多罗我应当说。优波笈多言。于多闻五功德。一者阴方便。二者界方便。三者入方便。四者因缘方便。五者说法化人不[原文是“不”]待他教。我已教汝说三种法。乃至次第说法。说法竟[竟:终于。到底]得阿罗汉果。乃至取筹投石窟中。 【白话】此时优波笈多进入定观察他的想法,见他最后一世恐惧死亡,但为什么前世不能获得[原文是得,翻译成获得比较妥当。翻译成听到,臆断。]正法而害怕死亡,就观见[原文无“竟”的意思,不可臆加。]是因缘未到的缘故。优波笈多决定为他创造条件使他因缘具足,又观察到他喜欢坐禅不爱讲法。优波笈多于是说:“你如果能够接受我的方法,我就为你说。”那人回答:“我一定按你说的去做。”优波笈多说:“你应当讲经律论三藏。”他又问:“为何我应当讲法。”优波笈多说:“多闻有五种功德。一是阴方便。二是界方便。三是入方便。四是因缘方便。五是演说佛法度化众人不用等待其他教诲。我已教你说三种法。”于是那人开始渐次说法。说法完后终于得证阿罗汉果。于是取筹放在石室中。 提婆落起多(翻天护)因缘 【经文】是时天护商主[商主:商人的首领。古时多为商队,有商主和很多商人组成。]住陆求那[原文无,删去。第127页]国。[此处应断]常乐布施于佛生信。欲往入海而作师子吼。若我从海安隐得还。我当于佛法中作五年大会。乃至[乃至:于是]一切诸天闻其语而受持之。其国一切无不闻知。说言。天护商主作师子吼。我从海还。当于佛法作五年大会。 【白话】当时有一商人的首领叫天护,他住在陆求那国,常常乐于布施深信佛法,他想进入大海[原译者把“入海”,翻译成进行海上贸易,不妥当。忠实于原文比较好。]并说誓愿:如果我从海上平安归来,我将按佛法规矩作五年佛法大会。于是一切的天人们听到他的誓言并纳受护持他,而这个国家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誓愿并传播开来:商人首领天护发出誓愿——如果我从海上平安归来,我将按佛法规矩作五年佛法大会。 【经文】是时有一阿罗汉比丘尼住[原文是“住”,第127页]彼国思惟观察。天护从海安隐还不。即见其人安隐得还。复见其还已于佛法中作五年大会。又见会时几僧和合。即见其数一万八千皆阿罗汉。学人倍多。[此处应断。]凡夫无数。于彼众中谁为上座。即见上座名阿娑陀(星名)。复观阿娑陀上座。为是阿罗汉。为是阿那含。为是斯陀含。为是须陀洹。即见上座是凡夫人。又观其人。为精进为懈怠。见其精进。即便思惟欲往问之。为欲自益。为欲益他。见其自作利益。 【白话】此时有一个证得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尼去他的国家思惟观察。[此处应断]天护从海上平安归来了吗?就观见[翻译用“观见”,就是暗示阿罗汉比丘尼于定中预见,所以用“观”]他平安归来,又观见他回来后按佛法规矩作五年佛法大会。她又思惟观察看佛法大会中有多少和合僧人。就观见数量为一万八千人都是阿罗汉,学习佛法的人翻倍,凡夫不能够计数;又观察在这些人中谁是上座,见上座是阿娑陀(星名);又观察阿娑陀上座的果位是阿罗汉?还是阿那含?是斯陀含?还是须陀洹?见上座阿娑陀是一个没有证得果位的凡夫之人。又观察这个人修行是精进还是懈怠,见他是精进修行。就想去那里问他:为利益自己还是要利益大众。见他是为利益自己。 【经文】乃至[乃至:以至,于是]罗汉比丘尼。至彼僧伽蓝。至已次第从上座礼而说言。大德汝不端严。上座心自思惟。云何以我为不端严。即自观身见须发长。即唤年少比丘剃除须发。乃至剃竟。比丘尼复更[复更:又]思惟。此大德解我语不。即见大德不解语意。复至僧伽蓝次第礼拜说言。大德汝不端严。上座思惟。我已剃须发竟。云何犹不端严。复更观身见其衣服粗弊。唤年少弟子更浣染之。染治既竟着已端坐。比丘尼复更思惟。大德解我语不。即见大德不解其意。乃至三过罗汉比丘尼复至僧伽蓝。次第礼拜说言。大德不端严。乃至大德生嗔。我已剃须发及浣染衣竟。云何谓我不端严耶。比丘尼白大德言。云何以此为佛法庄严。若得四果此为佛法庄严。复次大德闻商主天护作师子吼。我从海中安隐得还。当于佛法作五年大会不。大德答言闻。复问。大德知彼会时众僧数不。答言。不知。比丘尼自[自:亲自]说。[此处应断]会时僧数有一万八千阿罗汉学人复倍凡夫无数。大德。是凡夫为第一上座。在罗汉众中先受供养。是庄严不。大德闻此语啼泣懊恼。比丘尼言。何故啼泣。答言。姊妹。我今已老。无可堪任[无可堪任:不能够堪当重任]。比丘尼而说偈言。 如来法可见  无有于时节  欲得于解脱  一切时与果[果:因果] 复次[复次:其次]大德当往那哆婆哆寺。彼有比丘名优波笈多。佛之所记。我弟子中教化第一。是时长老比丘。次第[次第:此处有紧急,急速的意思。上下文也应该是紧急的意思。宋 徐集孙 《湖上》诗:“数日不来湖上看,西风次第水苍茫。” 元 陈德载 《栽桂》诗:“云边移得数株来,人老花应次第开。” 。]往至摩偷罗国那哆婆哆寺。优波笈多见长老来。即出迎之。语言。大德。洗足消息。比丘答言。我未洗足。欲见优波笈多。时优波笈多弟子语言。大德。此即是优波笈多来迎大德。比丘闻已。心生欢喜。即便洗足。优波笈多即教化之。为[为:替]觅檀越洗浴饮食种种供养。 【白话】于是这个罗汉比丘尼到了阿娑陀的寺庙后,按规矩礼拜阿娑陀上座并说:“大德你不端正庄严。”上座心想:“为何说我不端正庄严?”就打量自己,见自己的头发胡须很长,随即让年轻比丘剃发剃须并都剃好了。比丘尼又想:“他明白我的意思吗?”她见阿娑陀不明白,又到寺庙中按规矩礼拜阿娑陀上座说:“大德你不端正庄严。”上座想:“我已经理发刮脸了,为什么还不端正庄严?”又看自己的衣服破旧,就叫年少弟子洗衣并染色,洗完并染色后穿上端坐那里。比丘尼再次思量:“大德明白我的意思吗?”见大德还是不明白她的意思,于是罗汉比丘尼第三次到寺庙里,还是按规矩礼拜阿娑陀上座后说:“大德你不端正庄严。”于是阿娑陀上座心中恼怒地说:“我已经剃须理发并且洗衣染色,你为什么还说我不端正庄严?”。比丘尼对大德说:“为何你以为这就是佛法庄严?只有证得四果才是真正的佛法庄严呀!另外您有没有听说商人天护发出誓言——如果我从海上平安回来,我将按佛法规矩作五年佛法大会吗?”大德回答:“听说了。”于是比丘尼又问:“你知道开五年佛法大会时僧人数量吗?” 阿娑陀回答:“不知道。”比丘尼亲自说道:“那时的僧人中一万八千人是阿罗汉,学人翻倍,凡夫不可计数。大德啊,你是凡夫,却为第一上座,在众多的罗汉中先接受供养,这样子庄严吗?”阿娑陀听到这后,后悔地流下眼泪。比丘尼问:“为何哭泣?”阿娑陀回答“姐妹[既然原文是姊妹,就没有必要自作主张按照汉传佛教惯例翻译成同道师兄,不可臆断。]啊,我现在已经老了,不能够堪当重任[原翻译臆加成份太多,删去。改为忠实原文的直译,比较妥当。]”比丘尼说偈回答: 佛法任何时候都可以见到 在任何时候,任何因果都能得到解脱 “其次大德你应当去那哆婆哆寺,那里有一比丘叫优波笈多,他被佛受记为弟子中宣教度化第一。”这时候长老阿娑陀,紧急前往摩偷罗国的那哆婆哆寺,优波笈多见长老来,随即出来迎接并对他说:“大德,先洗脚休息一下。”波笈多说:“我不洗脚,我想见优波笈多。”优波笈多的弟子告诉他:“大德,迎接你的就是优波笈多。”阿娑陀听后心生欢喜,于是就洗脚了。优波笈多便教化他,替他寻觅来施主供养各种盥洗沐浴饮用食品等。 【经文】语维那言。今有得二解脱比丘入坐禅处。乃至一万八千阿罗汉悉入禅处。是时比丘入第一禅座处坐而便睡眠。时维那取灯以置其前而复弹指。比丘觉悟[原文是:悟,第129页。]便欲捉灯。时优波笈多入火三昧。如是一万八千阿罗汉悉入火三昧。比丘见已心生欢喜。而说偈言。 一切诸比丘  跏趺坐于地  譬若于盘龙  光明如灯树 乃至优波笈多教化说法。是时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已作所作。[此处应断]还其本国。阿罗汉比丘尼见比丘已至。往僧伽蓝礼拜说言。今日大德庄严。比丘答言。姊妹。以汝力故。 【白话】优波笈多告诉维那师:今天有得到二种解脱的比丘来坐禅。于是一万八千阿罗汉都进入坐禅处,此时阿娑陀比丘也进入第一禅座处,他坐下便睡着了。这时维那师取灯举在他眼前然后对其弹指,比丘醒来就想抓灯。就在此时优波笈多进入火三昧,同时一万八千阿罗汉都进入火三昧。比丘见到后心生欢喜,说偈道: 所有出家人,跏趺坐在地上  如同盘龙般,放光明如灯树 于是优波笈多教化说法。这时候比丘阿娑陀精进思惟证得阿罗汉果,已作所作,应当觉悟、解脱、断尽烦恼的事业都已圆满完成[此处文言倒装。]。便回到他的国家。阿罗汉比丘尼见阿娑陀比丘回来,便去往寺庙礼拜并说:“今日大德端正庄严。”阿娑陀比丘回答:“姐妹,是因为你的帮助啊[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情况下,不臆加内容比较妥当。]。” 【经文】乃至[乃:于是,至:到了]商主天护安隐海还作五年大会。是时会中一万八千阿罗汉和合学人一倍。精进凡夫无数。大德上座为天护咒愿。多跋多柯提跋多柯鹥婆跋多柯鸡跋耽婆鼻娑底。乃[《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至五年功德究竟。亦如是咒愿。 【白话】于是到了商人首领天护从海上平安归来作五年大会,这个时候会中有一万八千阿罗汉还有和合学人一倍,精进凡夫不可计数。大德上座为天护持咒发愿:“多跋多柯提跋多柯鹥婆跋多柯鸡跋耽婆鼻娑底。”等到五年功德圆满,依然像这样持咒发愿。 【经文】商主天护问上座。世尊种种说法上座所说。多跋多柯提拔多柯鹥婆跋多柯鸡跋耽婆鼻娑底。而无有异。上座答言。善男子。我思惟[思惟:思量]汝功德咒愿。于过去世九十一劫我等为商主。经营大舶入海取宝。令满此舶还阎浮提。是时海中遇大风吹舶令堕沙海[沙海:能看见沙子的海域,浅滩]。我等为毗婆尸佛正觉[此处正觉是佛号之一。]。聚沙为塔。以珍宝物供养此塔。是时诸天示我道路。我等即复装捒[原文是:捒,这里是读“耸”,动的意思。]大舶。天人语言。七日有大水来。当将汝舶入阎浮提。乃至七日有大水来。将我大舶入阎浮提。以我作此沙塔因缘。经九十一劫不堕恶道。以是因缘我今得阿罗汉果。汝今能供养一万八千阿罗汉学人一倍精进凡夫无数。于三宝所已作供养。是故我说咒愿。多跋多柯(翻从彼时)是[原文是“是”]跋多柯(翻是时)鹥婆跋多柯(翻从此时)鸡跋耽(翻是时)婆鼻娑底(生)。[此处应断]复次善男子。生死苦无穷。汝当于佛法出家。乃至天护出家得阿罗汉果。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阿育王經140頁到148頁陳中備批註未最終審定白話翻譯稿

阿育王经卷第十 坟六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 译 优波笈多弟子因缘品第八之二 龙藏第108册的第二部之第140页尾到第145页白话直译 1,(经文)第140页尾到第143页 小儿因缘   尔时摩偷罗国有一长者。生一儿。一岁便死。复生一长者家。二岁便死。更生一长者家。三岁便死。如是四处五处六处七处。于第七处。生至年七岁。时有劫抄。将是小儿入于山中。时优波笈多思惟见此众生最后。为摄受故。往至山中结跏趺坐。化作四种兵。象马车步。彼劫畏故往优波笈多所。优波笈多即摄神通为其说法。彼劫闻法见四真谛。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即以小儿与优波笈多。时优波笈多令其出家。说法教化。小儿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既得果已。即自思惟。见其父母生大苦恼。还父母处。说言。父母莫生苦恼。是时父母见其儿还。生大欢喜。罗汉小儿即为父母说法。乃至[乃至:于是]令得须陀洹果。复往第六父母处白言。父母。莫生忧恼。我是汝子。汝先所生。汝所长养。至六岁而死。父母闻之。心大欢喜。即为父母说法得须陀洹果。如是第五第四第三第二乃至第一父母。悉为说法教化得须陀洹果。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白话)第140页尾到第143页 小儿的因缘 那时,摩偷罗国有一个长者,生了一个儿子,一岁就死了。神识[神识]又投生到第二个长者家里,两岁就死了。又投胎到第三个长者家里,三岁就死了。像这样转生到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个地方。在第七个地方,长到七岁的时候,当时有抢劫抄家,这个小孩子就被抢到山里去了。这时优波笈多思维之中觉照到了这个小孩[指此小孩]的最后[最后身 谓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阿罗汉及等觉菩萨之身也]身,为了摄受的缘故,前往山里结跏趺坐,幻化出四种兵种,象兵,马兵,车兵,步兵。那些强盗因为害怕,所以就前往优波笈多的那里。优波笈多就摄取神通为他们宣说佛法。那些强盗听闻佛法,彻见四真谛,于佛法之中出家修道了。就把小孩子给优波笈多了。这时优波笈多让这个孩子出家,并且宣说佛法教化他,这个孩子精进地思惟,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获得果位以后,就自己思惟,观见他的父母生起了极大的痛苦烦恼[痛苦烦恼]。他就回到父母那里,说道:爸爸,妈妈,不要苦闷烦恼了。这时,他的父母看到儿子回来了,非常高兴。阿罗汉果位的这个孩子就为父母宣说佛法,于是让他们得到须陀洹的果位。他又前往第六个父母那里,说道:爸爸,妈妈,不要忧愁苦恼了,我就是你们那个儿子。你们以前所生,你们所抚育培养的,到六岁死掉的那个。他的父母听到后,非常高兴。他就为父母宣说佛法,他们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象这样第五个,第四个,第三个,第二个,乃至第一个父母,他都说法教化他们,得到须陀洹的果位。然后就拿取筹木放在石室里面。 【经文】江因缘   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于优波笈多所出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精进修行。即得世间四禅。得初禅定生须陀洹想。得第二禅生斯陀含想。得第三禅生阿那含想。得第四禅生阿罗汉想。不复精进。优波笈多言。善男子。汝当精进。莫作放逸。弟子答言。我所作已办。得阿罗汉果。时优波笈多方便教化言。善男子。汝可往中天竺国。比丘便往。优波笈多于其中路化作五百贾客共游山中。复化作五百劫来杀贾客。比丘见劫欲来杀之。生大怖畏。即自思惟。我非罗汉。若是罗汉不应怖畏。我当是阿那含。于贾客中有一长者女。失伴无侣。女人见比丘即礼其足。便语比丘。圣人今者愿将我去。比丘语言。世尊有制。不得独与一女人同路行。汝今去我。如师子见远。以随我行。优波笈多复化作大江。是比丘入水欲渡江而在水下。女人亦渡江而在水上。比丘见此女人在江中将欲没。即便思惟。世尊已听。若见女人水中欲死牵出无罪。思惟竟。即便牵出。牵出之后便起欲心。而复思惟。我非是阿那含。阿那含者无有欲心。我应是斯陀含。须陀洹。乃至将女人上岸。便作思惟。我于今者欲舍一切戒与此女人为居。时优波笈多即摄神通在其前立语言。善男子。汝是阿罗汉耶。是时比丘即向优波笈多忏悔。优波笈多为其说法。比丘精进思惟即得阿罗汉果。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白话】江河的因缘 那时摩偷罗国有一个善男子,在优波笈多的处所出家。优波笈多为他宣说佛法,他精进地修行,就得到了世间四种禅定。得到了初禅的禅定,生起了(证得)须陀洹的妄想。得到第二禅,生起了(证得)斯陀含的妄想,得到第三禅,生起了(证得)阿那含的妄想,得到第四禅,生起了(证得)阿罗汉的妄想。他就不再精进(修行了)。优波笈多道:善男子啊!你应当精进,不要懈怠放逸呀。那个弟子回答道:我所作已办,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了呀!这时,优波笈多善巧方便教化他道:善男子啊,你可以前往中天竺国。这个比丘就去了。优波笈多在他的行程中,幻化为五百个商人,和这个比丘一起进入山里。又幻化出五百个强盗冲过来杀害商人们。比丘看到强盗想来杀他们,生起极大惊怖畏惧。他就自己思惟:我应该不是阿罗汉,因为如果是罗汉,不应该害怕啊。我应当是阿那含。在商人中,有一个长者的女儿,失去了旅伴,没有人同行.看到比丘,就礼拜他的脚,对比丘说道:圣人啊,现在就带着我一起走吧。比丘回答道:世尊有戒律---不能和一个女人同路行进。你就离我象狮子能看见的那么远,跟随着我行走吧。优波笈多又幻化做大江,这个比丘想要渡江而潜在水面以下,女人也要渡江而在水面以上,比丘在江中看到这个女人马上要沉没了,就思惟道:世尊已经听允。如果见到女人在水中将要淹死了,把她牵拉出水是没有罪业的。想好后,就牵拉她出水。牵出來后,就生起了淫欲之心。这个比丘自己就想到:我不是阿那含啊!阿那含应该没有邪欲的心念。我应该是斯陀含,须陀洹。乃至于把女人扶上岸边后,就思想:我今天想舍去一切戒律,和这个女人一起生活。这时优波笈多收敛神通站在他面前说道:善男子,你还是阿罗汉吗?这时比丘就向优波笈多忏悔。优波笈多为他宣说佛法,比丘精进地思惟,就得到了阿罗汉果位。然后拿取筹木放置到石室中。 【经文】觉因缘   尔时摩偷罗国有一长者儿。典领家业未经几时。而白父母。听我出家。乃至优波笈多。与其出家。即为说法。令入山坐禅。比丘受教。即入山中。在一树下结跏趺坐。是比丘未出家时。有妇端正。及其坐禅思惟其妇。时优波笈多化作其妇。以住其前。比丘见已而语之言。汝何故来。女人答言。汝唤我来。比丘语言。我在此坐。未曾出言。云何唤汝。女人答言。汝以觉观唤我。非是发言。时彼女人即说偈言。    惭愧有二种  谓口及与心   于此二种中  心惭愧为最   若无有心觉  则无口言说 乃至优波笈多。还摄神力。复其本身。在其前。住而说偈言。    若汝不乐  观彼女人  若不欲见   则不思惟  若汝舍欲  不应当乐   譬如人吐  不复欲食 优波笈多更为说法。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便说偈言。    和尚见实  已教化我  我敬彼故   即得圣道 乃至取筹置石室中 【白话】觉因缘 这时摩偷罗国有一个长者的儿子,继承家里的产业没有多少时间,就对父母说:让我出家吧。就到优波笈多那里出家。优波笈多就为他宣说佛法,让他进入深山坐禅。比丘接受教导,就进入深山之中,在一颗树下面结跏趺坐。这个比丘在未出家的时候,有长得容颜端庄的妻子。这个比丘就在坐禅的时候思惟想念他的妻子。这时优波笈多幻化做他的妻子,驻足在他面前。比丘看见了就问她说: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女人回答道:是你召唤我来的呀。比丘回答道:我在这里禅坐,没有发出言语音声,如何召唤你啊?女人回答道:你用觉照观想召唤我,不是发出言语音声。这时,那个女人就说偈道: 惭愧有两种啊就是口和心 在这两种中啊心惭愧为最 如果没有心性的觉悟呀 就没有言语口舌的宣说 然后优波笈多又收敛神通之力,复原了他本来的身体,驻足在他的面前,而说偈道: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菩薩本行經611頁-615頁白話未最終審定翻譯稿

【经文】佛告阿难。乃昔尔时修陀梨鄯宁转轮王者。今我身是。而我尔时自我之子成辟支佛供养其塔。而以王位而用施之。大七宝盖覆于塔上。因是功德无央数劫作转轮王。主四天下,七宝随从。常有三千七宝之盖自然而至。无央数劫或作天帝。或作梵王至于今日。若我不取佛者。三千宝盖常自然至无有穷尽。供养一辟支佛塔。受其功德不可穷尽。何况供养如来色身。及灭度后舍利起塔。 【白话】佛告诉阿难。以前那时候修陀梨鄯宁转轮王的人。就是现在的我。而我那个时候自从我的儿子成为辟支佛供养他的塔。而用王位布施给他。大的七宝盖覆盖在塔上面。因为这个功德无法计算的劫成为转轮王。主管四天下 七宝跟随。常常有三千个七宝做成的盖子自然到来。无法计算劫或作天帝,或作梵王直到今天。如果我不成为佛的话,三千个宝盖常常自然到来没有穷尽。供养一个辟支佛塔。受到(这事)的功德没有穷尽。何况供养如来身体。乃至如来灭度后舍利所造的塔。 【经文】作佛形像供养之者。计其功德过踰于彼。百千亿倍。不可计倍。无以为喻。于时大众皆大欢喜心悦意解。应时有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或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或住立不退转者。不可称计。尔时大众皆大欢喜。绕佛三匝头面作礼各还本所。于是世尊进至毗舍离城。到门阃上。而说偈言。 【白话】制造佛的形象供养佛像的人。计算他的功德超过那个。百千亿倍。不可计算倍。无法用什么来比喻。当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心意解开。马上有获得须陀洹果的人,斯陀含果的人,阿那含果的人。阿罗汉果的人。或着发心修行无上正真道的人。或者安住于不退转果位的人。不可以计算。这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绕佛三圈头面碰佛足行礼各自回到自己的处所[本所:自己的处所。翻译成家中,臆断而且易生歧义。龙藏 大乘经单译本 菩萨本行经 第611页]。于是世尊进入毗舍离城中。来到门槛边上[此处翻译须注明“边上”,否则,有可能导致世尊站在门槛上面说偈的歧义。],而说偈道; 【经文】在地诸天神 虚空住诸天    诸来在此者 皆当发慈心    昼夜怀欢喜 当随正法言    勿得怀害意 娆恼[娆恼:烦扰]诸人民 【白话】在地上的天神们和住在虚空的天神们啊 那些来这里的人都应当发起慈心 日夜心怀高兴啊应当随顺正法之言 不要心怀加害之心啊烦扰人民们 [原文无,故删去。第612页。]菩萨本行经卷下 【经文】尔时如来说是正真微妙语时。诸疫鬼辈皆走[走:文言趋也,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去向摩竭国。毗舍离国病尽除差。时[根据上下文,这个“时”,是有时的意思。]佛复还摩竭国中。疫鬼复还毗舍离国。尔时世尊往来七返。即便说言。我从无数劫已来。所作功德大作誓愿。我今以此[以此:用这]正真之行。除去一切众生身病并除意病。佛言。我为尸毗王时。为一鸽故割其身肉[割其身肉:割取自己身体上的肉]。兴立誓愿除去一切众生危崄。 【白话】这时如来演说正确真实深微玄妙的法语的时候。各个瘟疫恶鬼之类都向魔竭国跑去。毗舍离国的疾病都痊愈了。有时佛又回到魔竭国里。瘟疫恶鬼就又回到毗舍离国。这时候世尊来回往返七次。就说。我从无数劫以来。所做的功德,发大誓愿。我现在用这个正确真实的行为。消除掉所有众生身上的疾病并且消除意识的疾病。佛说。我是尸毗王的时候。为了一个鸽子的缘故割取自己的身体上的肉。发誓愿除去一切众生的危险。 【经文】摩诃萨埵太子时。为饿虎故放舍身命。舍尸王时。自以身肉供养病人经十二年。阿弥陀加良王时。病自合药而欲服之。时有辟支佛病与王同。来从[从:文言自,由,后省略“我”,来从我乞药]乞药。王自不服。即便持药施辟支佛。自作誓愿。使一切病皆悉除愈。修陀素弥王时。百王临死而济其命。令[令:使得]迦摩沙颰王使[使:致使]入正见。十二年恶誓使得消[原文是”消”,第612页]除。须大拏太子时。二儿及妇持用布施。 【白话】摩诃萨埵太子的时候。为了饥饿的老虎缘故放绝舍弃自身的生命。舍尸王的时候。经历十二年自己用身上的肉供养生病的人。阿米托架[]良王的时候,病了,自己调配药物而将要服下,这时有一个辟支佛和国王的病相同。过来向我乞求药物,国王自己不吃。就立即拿药布施辟支佛。自己发下誓愿。使所有的病都能痊愈。修陀素弥王的时候。九百九十九个王[须陀素弥王, 梵名S/rutasoma ,巴利名Sutasoma 是释尊在因位为国王修菩萨行时的名字。   又称修陀素弥王、须陀须摩王、须陀摩王。   意译作普明王。   据贤愚经卷十一无恼指鬘品所载,过去世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天罗),国王名迦摩沙波陀 (又作驳足、斑足、鹿足),好食人肉,后变成飞行罗刹,止于山间,杀啖多人,复有诸罗刹来为其眷属;驳足王欲取千王肉,故设大宴会,已得九百九十九王,最 后捕须陀素弥王,王从容就死,并为说杀罪及其恶报,更说慈心不杀之福。驳足王闻之悔悟,遂释放诸王,此后不再食人。昔时之须陀素弥王即后来之释尊,驳足王 即后来之鸯仇摩罗。   六度集经卷四、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杂譬喻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四等均载有此一故事,然内容略异。]面临死亡而救济他们的性命。使得迦摩沙颰王获得正见[佛法惯用语建议保留原文。正见:八正道之一。意为具有“四諦”理的见解,亦即关于人生真理的彻底领悟。 ]。十二年恶毒[]的誓言使它消除。须大拏太子的时候。将两个儿子以及妻子用以布施。 【经文】摩休沙陀太子时。以药除众生病。复入大海得摩尼珠。复除众生贫困。摩诃婆利王时。二十四日自以身肉以供病人。羼提婆罗仙人时。割截手足不起恚意。迦尸王时人民疫病。王受八关斋。起大慈心念于众生。人民病者皆悉除差。毗婆浮为解咒。即时人民疫病。以身血肉持用解除与鬼啖之。人民众病皆悉除差。梵天王时。为一偈故自剥身皮而用写经。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龙藏大乘经单译经(四),第45册,第596页-600頁。菩薩本行經未最終審定白話繙譯稿

[龙藏大乘经单译经(四),第45册,第596页。]【经文】时诸天人皆悉来下而见菩萨身燃千灯。无数诸天悲泣雨泪。时天帝释住于王前。赞言。善哉善哉。为于法故不惜身命。欲求何等。菩萨答言。我亦不求转轮圣王天帝魔王及梵天王。色声香味。亦不求罗汉辟支佛。持是功德用求无上正真之道。普为十方无量众生施慧光明。 【白话】这时候各个天人都下来看见菩萨身上燃千盏油灯,无数各天天人悲痛哭泣泪如雨下,这时候天帝释站在国王面前,称赞他说,很好很好。为佛法而不吝惜身体性命。想要求什么?菩萨回答说。我也不求转轮圣王、天帝、魔王以及梵天王,美丽的色相,宛转的声音,芬芳的香气,可口的美味[此处使用原批注。并删去冗赘。]。也不求成为阿罗汉、辟支佛,拿这样的功德用来求无上成佛之道。普遍为十方无量众施放智慧光明。 【经文】照除众生三毒痴冥。令离众苦至泥洹安乐。时天帝释复问王言。身燃千灯。[此处应断]得无[恐怕,是不是。常和“耶”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为痛。[此处应断]颇而有悔耶。王答天帝。不以为痛亦无悔恨。天帝重问。若无悔恨以何为证。于是国王便自誓言。而我今日为于法故身燃千灯。持是功德用求无上正真之道。审当成佛者。千灯诸疮即当除愈[痊愈]。身即平复无有疮瘢。作是语已。[此处应断]身即平复无复疮瘢。端正姝好过踰于前。时天帝释无数诸天。国王群臣夫人婇女无量臣[原文是“臣”。第596页]民。异口同音悉赞叹言。善哉善哉。叹未曾有。[此处应断]欢喜踊跃。皆奉行十善之教。佛言。尔时国王者则我身是。时婆罗门者调达是。菩萨求习智慧精进如是。 【白话】光照除去众生的(贪、嗔、痴)三毒痴暗,令离开种种苦而到泥洹安宁快乐。这时候天帝释又问国王说,身上燃千盏油灯,恐怕非常痛苦而(心)很[颇:很,甚]有后悔吧?国王回答天帝,不感觉痛也不觉得后悔,天帝又问,如果没有悔恨以什么来证明?于是国王便自己立下誓言,我今天为了法的缘故身上燃千灯,以这样的功德用求无上成佛之道,确实[审:确实]会当成佛的话,千灯这许多的伤口将会痊愈,身体立即恢复没有疤痕。这话讲完后身体立即恢复没有伤口及疤痕。端正美好超越以前,这时候天帝释和无数其他天人。国王群臣夫人宫女无法计算的平民,异口同声都赞叹道,很好啊很好啊,慨叹从来没有过啊,[叹未曾有:慨叹从来没有过]欢呼喜庆得跳了起来[欢喜踊跃,踊跃:跳起来。原译者没有翻译出來。第596页。],都奉行十善的教诲,佛说。当时的国王就是现在的我。那时的婆罗门就是调达。菩萨追求学习智慧就是这样精进。 菩萨本行经卷中 【经文】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贤者名曰须达。居家贫穷无有财产。至信道德往至佛所。头面作礼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听说经法。佛问须达。在家之士当行布施不布施也。须达白佛。当行布施。多布施耶。少[原文是”少”。第597页。]布施也。当以好意而布施耶。以不好意而布施乎。佛告须达。夫于布施。[此处应断]所施虽多而获报少。布施虽少[原文是“少”]而获报多。何谓施多而获报少[原文是“少”]。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 【白话】以前。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经地名以保持原文为妥当。需要注解,可以放在文后。]中。这时有一个贤者名字叫须达,家里贫穷没有财产,非常相信道德而去佛的地方。用头面触地行礼,跪拜在佛的脚下,退步[却:退却,退后,退步]坐在一边听说经法,佛问须达,在家的人应该布施还是不布施,须达对佛说,应该布施。[此后话语根据上下文,是佛自问,自答,为避免歧义,应加上“佛又问”]佛又问:布施多呢,还是布施少呢[多布施耶。少布施也。,根据上下文,此为倒装语式,等于《布施多耶,布施少也》],应该以好意来布施,还是以不好意来布施?佛告诉须达,对于布施呢,有布施的虽然多但是获得果报小,有布施虽然很少但获得果报大。什么叫做布施多而获得果报少呢?虽然布施得多但是不诚心没有恭敬心。 【经文】不大欢喜贡高自大。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此处应断]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少。犹如耕田。[此处应断]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少[原文是“少”]。何谓施少[原文是“少”]而获大福。所施虽少。[原文是“少”,此处应断]欢喜与净洁心与恭敬与不望报与[原译者断句错误,此处之与,是和的意思。所以翻译相应错误。]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门四道应正见者。所施虽少[原文是“少”]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少[原文是“少”]收实甚多。佛告须达。吾自忆念过去世时。此阎浮提有转轮王。名波陀颰宁。 【白话】心里不高兴傲慢自大。布施的人相信邪说颠倒见解,不相信正确的见解,不是欣悦快意于佛法之人[快士,此处不应该翻译成豪爽之人。快,说文喜也。根据上下文应该理解为欣悦快意于佛法之士,比较妥当。]。布施的虽然很多但是获得的福报很少,好比耕种贫瘠的土地。虽然播下种子很多但是收获的果实很少。什么叫做布施的少获得大福报。所布施的东西虽然很少,但是非常高兴,心地清净,有恭敬心,不求回报。受施的人又是欣悦快意于佛法之人,佛以及辟支佛。沙门,加行道和无碍道和解脱道和胜进道的四道之士,应当获得正见的人。虽然布施很少但是获得福报非常大。好比在优良的田耕种的很少的种子收获的果实很多。佛告诉须达。我自己回忆过去世的时候,在这个阎浮提有一个轮转王,名字叫波陀颰宁。 【经文】王有千子主四天下。此阎浮提有八万四千国。时有一婆罗门名曰比蓝。身体金色。[此处应断。第597页]端正无比。[此处应断]聪明智慧。天地变运。[此处应断]医方[医方:医术和方术,文言基本一字一意,不可与现代汉语混淆。]。[此处应断]镇厌[镇厌,镇:用符咒或施以符咒的某种物件镇服邪灵等。厌:厌胜,用咒符等战胜对手]。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情。一切典藉靡不贯达[贯达,全面贯通。第597页。贯:贯通。达:全面]。为人仁爱慈愍一切。王甚爱敬。八万四千诸王及国人民。亦皆奉敬以为师主。比蓝大师是[是:此处副词,表示肯定,实是]为大王。非是波陀颰宁。何以故。波陀颰宁王。治国正民一一咨启[咨启,咨:咨询。启,禀告]。比蓝大师尔乃[尔乃:于是,这才。]教化。 【白话】国王有一千个儿子,主宰四个天下。这阎浮提有八万四千个国家。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名字叫做比蓝。身体金色。[此处应断]相貌端正无法比拟。[此处应断]聪明而且智慧。苍天和大地的变数运程,医术和方术[天地变化运行医治药方??],使用符咒等的镇服的法术和厌胜的法术,上面知道天文下面知道地理中间知道人情世故。所有的书籍没有不能全面贯通的,做人仁爱慈悲怜悯一切。国王非常敬重爱戴他。八万四千国王以及国家的人民。也都敬重他奉为老师和首脑[师主,老师和首脑。原译者“主”没有翻译出来。],比蓝大师实际是做为大王,不是波陀颰宁,为什么?波陀颰宁王。治理国家整治人民每样咨询禀告。比蓝大师于是教化他。 【经文】诸王臣民莫不欢喜。于时大王而从比蓝启受经典。亦复宣告。[此处应断。]八万四千诸小国王群臣太子一切人民。皆从比蓝咨受经典。[此处应断。]习学[习学,习,文言意思重在反复研究,钻研,比学的程度要深。论语:学而时习之。]智慧。诸王臣民皆从比蓝启[启:开始。]受经典。[应断此处。]莫不欢喜。皆言。此是梵天来化我等。为于好事。[此处应断]非是凡人。于时[于时:在这个时候,当时]八万四千诸王。受学智慧。[此处应断]心意开解[心意开解,心意:心里的意思,思想;开,明白;解,了解。]。[此处应断]皆大欢喜。八万四千诸小王。人持一白象金银绞络。骏马一疋亦金银绞络。牛一头亦金银绞络。妙[妙:文言年少]女一人亦端正无比。七宝璎珞服饰姝好[姝:女子也,好貌也。姝好:姿态美好。]。金钵盛银粟[粟:颗粒如粟状的东西,粟金(粟状的小颗金粒)]。[此处应断]银钵盛金粟。 【白话】各个国王臣民没有不喜悦欢欣的。这时候大王从比蓝那里开始接受经典。也告诉八万四千小国王们,大臣们,太子们和所有的人民,都跟从比蓝咨询接受经典,钻研和学习智慧。各个国王大臣人民都跟从比蓝那里开始接受经典,没有不高兴的。都说。这是梵天来度化我们这些人的,为了做好事,不是普通人。在这个时候八万四千国王们。接受学习了智慧,思想上了解明白了,都非常高兴。八万四千小国王们,人人拿一个白象金银缠绕,骏马一匹也用金银缠绕,牛一头也用金银缠绕。一个妙龄少女相貌端正得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用七宝璎珞装饰着,服装饰品装扮着,姿态美好。黄金钵盂盛满粟银粒,白银钵盂盛满粟金粒。 【经文】瑠[瑠=琉,根据原文补。][瑠=琉的异体字。]璃钵盛金粟。颇梨钵盛金粟。以金为车七宝庄饰。各各皆尔。[此处应断]有八万四千。以用贡上比蓝大师。尔时天王波陀颰宁。闻诸小王贡遗比蓝。大用欢喜。我亦当复贡上比蓝大师财宝。即时庄严八万四千玉女之等。七宝珠玑服饰姝[姝,女好貌也。]妙璎珞其身。八万四千白象纯金校饰。八万四千疋马亦金银绞络。八万四千头牛尽金庄[通“妆”。打扮,修饰]校[装饰 [decorate]。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八万四千金钵盛银粟。 【白话】琉璃钵盛满粟金粒,玻璃钵盛满粟金粒。以金子做成马车用七宝装饰,每辆都是这样[各各皆尔:每辆都是这样。第598页。],共有八万四千辆。用来献给比蓝大师。这时候大王波陀颰宁听闻到各个小国王献贡品给比蓝,非产高兴。我也应该再[复:再]献给比蓝大师财宝。立即端庄严饰八万四千漂亮女人,七宝珠宝衣服饰品璎珞姿态曼妙地装饰在她们身上。八万四千头白象用纯金装饰,八万四千匹骏马也用金银环绕装饰,八万四千头牛都用金庄严校饰,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粟银粒。 【经文】八万四千银钵盛金粟。八万四千琉璃钵盛金粟。八万四千颇梨钵尽盛金粟。八万四千乘车尽金校饰。[此处应断]用上比蓝。比蓝受已。[此处应断]念此财宝象马车乘。一切所有皆悉非常[非常:无常。谓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停。]而不坚固。白大王言。财产所有皆悉非常磨灭[磨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之法。我不用之。意欲布施济诸穷乏。王闻其言大用欢喜。告敕群臣击鼓宣令阎浮提内。贫穷孤老婆罗门梵志[梵志:《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皆悉来集。比蓝即设大檀。 【白话】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粟金粒。八万四千琉璃钵盛满粟金粒。八万四千玻璃钵盛满粟金粒。八万四千马车都用金子装饰,献给比蓝。比蓝接受后,心里想这些财物珍宝大象骏马载车舆乘,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的,而且容易毁坏,对大王说,所有的财产都是遵循着无常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消失的法则,我不受用他们。心愿想布施接济这些贫穷困乏的人,国王听到他的话以后非常高兴。告诉诏书大臣们击鼓宣布命令阎浮提以内。贫乏,穷苦,孤儿,耆老,婆罗门,出家修行者都来聚集。比蓝立即造设大坛[檀:此处通坛。]。 【经文】人民闻令云兴[云兴:云起。第598页]而集。强弱[强,弱,文言和现代汉语解释是不同的。强,强横。弱;懦弱。根据下文“但所施人尽是邪伪倒见之徒。非是清高快士之辈”,也应该是文言的原意。文言强和弱,都是偏重于性格,现代汉语偏重肉体,概念不同,务必留意。]相扶[扶:文言靠近。]皆悉来至。于时比蓝欲澡婆罗门手。倾于军持[军持:亦称君持,梵语“kundika“的音译。也称做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一种盛水器,瓶类澡罐或净瓶,僧人游方时携带之,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手。后亦指形略扁,双耳可穿绳,能挂在身上的陶瓷水瓶]而水不出。大用愁忧。今我大祠将[将:文言“难道”]有何过。意不清净所施不好。以何等故而水不出。即时天人于虚空中语比蓝言。汝今布施大好无比。其心净洁无能过者。汝之功德天下第一无过上者。但所施人尽是邪伪倒见之徒。非是清高快士之辈。而不堪[堪:足以,不堪任:配不上]任受汝澡敬。以是之故水不出耳。 【白话】人民听到命令以后像浮云卷起那样聚集起来。强横和懦弱互相靠近都来到这里。这时候比蓝想洗婆罗门的手,倾斜水瓶但是水没有出来,非常忧愁,现在我的盛大祭祠难道有什么过错,意图不干净还是所施的东西不好呢?是什么原因水不出来?这时候立即有天人在天空中对比蓝说。你今天的布施好得无与伦比。你的心清净圣洁没有能比过你的人。你的功德天下第一没有能比过你的人,但是布施的对象都是邪见虚伪颠倒是非的人,不是高尚清德的人士,配不上接受你澡水[愿译者翻译错误。重新翻译。]敬重。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水不出来。 【经文】于是比蓝闻天人语。意便开解即作誓言。今我所施用成无上正真之道。审[审:确实。第599页。]如所愿者。令我泻水当堕我手中。作誓愿已讫。便倾澡瓶。水即来出自[自:自然,自己]堕掌中。诸天空中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愿成佛不久。尔时比蓝布施贫乏衣被饮食一切所须。十二年中。象马珍宝玉女之等。尽用布施无所藏积。佛告须达。尔时比蓝婆罗门者。今我身是。 【白话】于是比蓝听到天人说的话,心里便明白了立即发誓说,今天我布施用来成无上真正之道,确实如我所愿的话。让我倾泻的水必当掉入我的手中,发誓结束以后,便倾倒澡瓶。水立即出来自然落入他的手中,各个天人在空中赞叹,很好啊很好啊,如你的愿望成佛不远了!那时候比蓝就布施贫穷困乏的人衣服被子饮食和一切所需要的东西。十二年里面。大象骏马珍宝玉女等等,都用来布施没有府藏着积留着的。佛告诉须达,那时候的比蓝婆罗门,就是现在的我。 【经文】而我尔时。[此处应断]所施亦好。[此处应断]其心亦好。受者不好。[此处应断]所施虽多获报甚少。而今我法。[此处应断]真妙清净。[此处应断]弟子真正。所施虽少获报甚多。于是比蓝十二年中所作布施。及阎浮提一切人民行于布施。计其功德。不如布施一须陀洹人。其福甚多过出其上。设施百须陀洹并前比蓝所施阎浮提人。所得福报。不如施一斯陀含人。其福甚多亦过其上。正使施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及前比蓝施阎浮提人。所得福报不如施一阿那含人。 【白话】而我那时候,所布施的也好,他的发心也好。接受的人不好,所以布施虽然多但是获得福报很少。而现在我的佛法,真实奇妙清高圣净,弟子真心正派。所布施的虽然少但是收到的福报却很多。那时候比蓝十二年中所做的布施。以及阎浮提一切人民所做布施,计算它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个证得须陀洹果的人,它的福报非常多超过他们之上。如果布施一百个须陀洹果的人加上以前比蓝所布施的阎浮提人,所得的福报。不如布施一个征得斯陀含果的人,它的福报非常大超过他们之上。纵然布施一百个斯陀含果一百个须陀洹果再加上以前比蓝所布施的所有阎浮提的人,所得福报不如布施一个证得阿那含果的人。 【经文】其福倍多过出其上。施百阿那含人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得福报。不如施一阿罗汉。其福甚多过出其上。正使施百阿罗汉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功德。不如施一辟支佛。其福甚多过出其上。正使布施百辟支佛百阿罗汉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及前比蓝施阎浮提人。所得功德。不如起塔僧坊[僧坊:僧舍]精舍[精舍: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衣被床卧饮食。[此处应断]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四方众僧沙门道士。[原文断句错误。所以白话翻译混乱。] 【白话】它的福报倍数多于他们之上,布施一百个阿那含果一百个斯陀含果一百个须陀洹果并且加上以前比蓝所布施的阎浮提人,所得到福报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它的福报非常超过他们之上。纵然布施一百个阿罗汉一百个阿那含果一百个斯陀含果一百个须陀洹果并且加上以前比蓝布施的所有阎浮提人,所做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个辟支佛。它的福报非常多高过它之上,纵然布施一百个辟支佛一百个阿罗汉果一百个阿那含果一百个斯陀含果一百个须陀洹果加上原来比蓝所布施的阎浮提的人,所获得的功德,不如建起佛塔,僧人的处所,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精舍[保留“精舍”,加以翻译,比较妥当。因为精舍是佛教惯用语。原来翻译欠妥当,删去。第599页],衣服被褥床具卧具饮食,供养过去的,当来的,今天的,现世存在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僧伽们,沙门们和修道之士。 【经文】给其所须。计其功德。[此处应断]过前所作功德者上。[“上”字应该断在前句为妥当。原文断句错误。]虽起塔僧房精舍。施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作布施福德。不如施佛一人。功德甚多不可复计。虽供养佛起塔僧房精舍。及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归八关斋。若持五戒所得功德踰过于前所施福德。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喻:比方,比喻]。复以持戒之福。 【白话】供给他们所需要的。计算它的功德,超过以前所做的功德之上。虽然建起佛塔,僧人的房子,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精舍[保留“精舍”,加以翻译,比较妥当。因为精舍是佛教惯用语。原来翻译欠妥当,删去。第599页],布施辟支佛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加上以前比蓝布施的阎浮提的人。所做布施的福报功德。不如布施佛一个人,功德很多不能够计算。虽然供养佛,建起佛塔,僧人的房子,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精舍[保留“精舍”,加以翻译,比较妥当。因为精舍是佛教惯用语。原来翻译欠妥当,删去。第599页],布施辟支佛阿罗汉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加上以前比蓝布施的阎浮提人,所布施的功德,不如有人一天之中接受三皈依八关斋戒,如果持五戒,所得到的功德超过以前所有布施的福报功德,百千万倍也不能够做出比方。再加上严持戒律[持戒:严持戒律。原来翻译成“受持五戒”,臆断和扭曲原文。]的福报。 【经文】并合集前一切施佛功德及辟支佛四道[四道:一、加行道,又稱方便道。即於無間道之前,為求斷除煩惱,而行准備之修行。二、無間道,又稱無礙道。即直接斷除煩惱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 三、解脫道,即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穫得解脫之修行。四、勝進道,又稱勝道、三余道。即於解脫道之后,更進一步行其余之殊勝行,而全然完成解脫;或 滿足斷惑,而作觀察之修行。見《俱舍論》卷二十五。]之等。合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福德。不如坐禅慈念众生经一食之顷。所得功德踰过于前百千万倍。踰前比蓝阎浮提人所作布施。及施四道辟支佛。起塔僧伽蓝[僧伽蓝:为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此处应断]上至施佛。持戒坐禅慈念众生。合集其德。不如闻法执[执:掌握]在心怀。思惟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非常,苦,空,非身之法,泥洹[泥洹:涅槃]寂灭。比前所作一切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于是[于是:当时,其时。]须达闻法踊跃无量。身心[身心:肉体和精神]清净得阿那含道。唯有五金钱。一日持一钱施佛。一钱施法。一钱施僧。一钱自食。一钱作本。日日如是。 【白话】合并加上以前一切布施佛的功德和布施辟支佛以及修行加行道,无碍道,解脱道,胜进道的四道之士等等。加上以前比蓝所布施阎浮提人的福报功德。不如经历一顿饭的功夫端坐禅定慈悲系念众生[经:经历,经过。原文倒装句式。不如坐禅慈念众生经一食之顷=不如经一食之顷坐禅慈念众生。原白话翻译错误。]。所获得功德超过前面百千万倍。超过前面比蓝所布施阎浮提人的功德和布施修行加行道,无碍道,解脱道,胜进道的四道之士以及辟支佛。造起佛塔以及寺院,上到布施佛,持戒端坐参禅慈悲忆念众生。合并聚集所有的功德,不如听闻佛法,掌握在心中,思考苦,集,灭,道四圣谛,无常,苦,空,破除身见之法门,涅槃度脱生死。比起以前所做的一切功德,是最尊贵的,地位第一没有能比过它之上的。这时候须达听到佛法以后欢快欣喜得不得了。肉体和精神都清澈洁净,证得阿那含果。他只有五个钱[金钱:文言是金属的货币。此处直接白话翻译成“钱”比较没有歧义]。一天拿一个钱布施佛,一个钱布施佛法,一个钱布施僧人,一个钱自己吃饭,一个钱做本钱。天天都是这样。 【经文】常有一钱在。[此处应断]终无有尽[尽:用完。]耶。受五戒长跪白佛言。我今日欲心已断。处在居家当云何也。佛告须达。如汝今日心意清净无复爱欲。汝还归[还归:返回。]家问诸妇女。今我欲心已灭。汝等各从所乐。须夫婿者恣[恣:任凭,听从。]从所好。若欲在此当给衣食。须达受教。[此处应断]为佛作礼。[原文是“便”]便还归家问诸妇女。我今爱欲都已永尽。[此处应断]无复欲事。 【白话】常常留有一个钱在身边,终归没有用完的时候。。受持五戒直身而跪对佛说,我今天欲望的心已经断了,身处居住在家状态应该怎么办?佛告诉须达,如果你今天心念情意清澈洁净不会再有爱恋欲望,你返回家问各个妇女,我现在欲望的心已经熄灭了,你们这些人各个遵从自己喜好,需要夫婿的人任凭遵从喜好,如果想要留在这里的应当给你们衣服和饮食。须达受到教诲向佛行礼,便返回到家里问各个妇女,我现在爱恋欲望都已经永久烬灭了,不会再有欲望的事情。 【经文】汝等若欲须夫婿者各随所好。欲在此者供给衣食令无乏少。诸妇女等各各从意随其所乐。时有一妇人。烝[]谷作麨[《本草註》麨,卽糗,以麥蒸磨成屑。]。有牂羝[牂羝zāng dī   牂,母羊;羝,公羊。]来抴[yè 同“曳”。]烝麦。[此处应断]不可奈何[不可奈何,奈何:对付的意思,不能对付,不知道如何是好。]。捉擿火杖用打牂羝。杖头有火着羊毛住。羊毛得火。[此处应断]热。[此处应断]用[用:文言“因,由”]揩象厩。象厩火然并烧王象。象身烂破。[此处应断]便杀猕猴用拍象身。天于空中而说偈言。 【白话】你们如果想要夫婿的各个随你们喜好。想留在这里的人供给衣服饮食,不会让你们贫乏缺少。这些妇女们都各个遵从意愿顺从她们的自己的喜好。这时有一个妇女,蒸[原文应该是“烝”之篆体楷写,缺笔和底部偏旁左右移动这种写法很可能是为了当时的避讳,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烝,通蒸,小篆是属火字偏旁。根据古来制作麨,也是用蒸的方法。]谷物作干粮[麨,即是糗,干粮。],有母羊和公羊来拖曳正在蒸的麦子,她不知道如何是好[奈何:此处文言“对付”的意思。不可奈何:不能够对付,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拿起挑火的棍棒[擿火杖,擿:挑也。挑火之棍棒]用来打公羊和母羊,棍棒的顶部有火烧着了羊毛。羊毛着火了,羊全身发热,因而到大象厩棚揩擦。象棚着火燃烧并且烧到大王的象,大王的象的身体(被火烧得)糜烂残破,便戮杀猕猴用来拍击大王的象的身体(灭火)。天人在空中说偈道: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乾隆大藏經第108冊第699頁《僧伽斯那所撰菩萨本缘经》龍品第八白話文未最終審定稿 (

《僧伽斯那所撰菩萨本缘经》 龙品第八[龙藏108册699页] 【经文】菩萨摩诃萨 处嗔犹持戒 况生于人中 而当不坚持 【白话】菩萨摩诃萨,即使在嗔恚处境之中,还能持戒;何况生于人中,而却不坚固持守戒律。 【经文】如我曾闻。菩萨往昔以恚因缘堕于龙中受三毒身。所谓气毒。见毒。[此两处当断][。智度论十四曰:‘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触毒。其身杂色如七宝聚。光明自照不假日月。才貌长大气如韛[bài ◎ 古代用来鼓风吹火的皮囊:“敌人有伏地道内者,便下柴火,以皮~吹之。”]风。其目照朗如双日出。常为无量诸龙所绕。自化其身而为人像。与诸龙女共相娱乐。住毗陀山幽邃之处。多诸林木华果茂盛甚可爱乐。有诸池水八味具足。常在其中游止受乐。经历无量百千万岁。 【白话】象我曾经听闻到。从前,菩萨因为嗔恚的因缘而堕入龙中,受生为“三毒之身”,(也就是)所说的闻气中毒、眼见中毒、接触中毒。龙王的身体色彩斑斓就如同七种宝物所聚集而成,无需借助日月的照耀就能散发出熠熠的光明。才能卓绝、身姿伟岸,气息如同吹火的皮囊鼓吹出的风。龙王的双眼明亮得就如同两个初升的朝阳。多得数不清的龙族众生都在龙王的周围,恭敬围绕。龙王则变现为人形与众龙女们一起过着欢娱快乐的生活。龙王及大众住在毗陀山深山里的隐秘沉静之处。(那里,)树木茂盛、花果繁多,是一处非常惹人喜爱,能够给众生带来欢乐的地方。并且此处还有许多具足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八味”的池水。在此妙境[原翻译错误。已经投身龙族,应参照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之八功德水来翻译。翻译成涅槃八味,甚或极乐八功德水,都属于错误的。],龙王恒常或从容游步,或悄然止静,感受安乐。就这样过了无量的百千万年。 【经文】时金翅鸟为饮食故。乘空束身飞来欲取。当其来时诸山碎坏泉池枯涸。尔时诸龙及诸龙女。见闻是事心大恐怖。所服璎珞华香服饰。寻悉解落裂在其地。诸龙夫人恐怖堕泪而作是言。今此大怨已来逼身。其[口+隽]金刚。[此处应断]多所破坏。[此处应断]当如之何。龙便答曰卿依我后。时诸妇女寻即相与来依附龙。 【白话】当时,以龙为食的金翅鸟马上就要从空中俯身冲下来,啄龙为食。当它到来的时候,许多山都崩裂为碎石,泉水池沼都干涸枯竭。那时众龙与龙女看到听到如此这样的事情,都吓得魂飞魄散。穿着在身的璎珞,头戴的花朵、身上所佩的香袋等种种优美的配饰都在一瞬间脱落在地,裂为碎片。众龙妃也害怕得泪如泉涌,说道:“如今这个大冤家逼近身旁来了,[口+隽,音“嘴”,意同。康熙词典。](他的嘴无坚不催,破坏众多[金刚:梵文“Vajra”,代表坚固不破,而自身带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以下净缘的批注9中把”金刚”翻译成“其口喙连(坚固的)金刚也能破坏很多”,是错误的。正确翻译:(他的嘴无坚不催,破坏众多)。第700页。 ],我们该怎么办呢?”龙王便说:“大家都到我身后来”。一听这话,众妇女马上就来依附于王。 【经文】龙复念言。[此处应断]今此妇女各生恐怖。我若不能作拥护者。何用如是殊大之身。我今此身为诸龙王。若不能护何用生为。行正法者要[原文是“要”,第700页]舍身命以拥护。他是金翅鸟之王。[此处应断]有大威德。其力难堪。[此处应断。]除我一身余无能御。我今要当[要当 自当;应当。]舍其身命以救诸龙。 【白话】龙王又[复:又。原译者未翻译。]心想:现在这些妇女们都各生恐惧,而我如果不能作保护者,我这特别高大的身形又有什么用呢?我现在这个身是龙族的国王,倘若不能用来保护眷属,那这个身体生来作什么用呢?修行正法的必须[要:必须。原文误为“悉”,所以翻译错误。]舍弃身命而保护(众生)。他是金翅鸟王,有很大的威德,他的力量难以承受,除了我一个外,再没有(谁)能够抵御它的了。我今天应当[此处翻译成“应当”,比较妥当。]舍弃我的身命来救众龙。 【经文】尔时龙王语金翅鸟。汝金翅鸟。[此处应断]小复留神听我所说。汝于我所常生怨害。然我于汝都无恶心。我以宿业受是大身禀得三毒。顾有是力未曾于他而生恶心。我今自忖审其气力。足能与汝共相抗御。亦能远焰[原文是“焰”]大火投干草木。五谷临熟遇天恶雹。或变大身遮蔽日月。或变小身入藕丝孔。亦坏大地作于江海。亦震山岳能令动摇。亦能避走远去令汝不见我。今所以不委去者。多有诸龙来依附我。所以不与汝战诤者。由我于汝不生恶故。 【白话】这时,龙王对金翅鸟说道:“金翅鸟啊,请你稍稍留神听我说几句话。你经常给我们这里带来伤害和仇怨,然而我却从未对你产生过坏念头。我因为宿世的业力得到高大的身体,天生又有三种毒供我运用,我虽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我却从未对其它的众生生起过恶念。如今我仔细揣度我的气力,是足以与你抗衡的。我也能往远处燃烧的大火里投入干草木;我也能在五谷临熟的时候,变幻天气降下恶雹;我的身体能变大遮蔽日月的光芒;也能变小入于微细的藕丝孔;我能裂坏大地,使之成为江海;我也能震撼山岳,使之动摇不定;我也能逃离而去让你见不到我。但我现在不舍弃离开的原因是,众龙都来依附于我。而我不和你交战纷争,是我对你没有生起恶念的原因。 【经文】金翅鸟言。我与汝怨。何故于我不生恶心。龙王答言。我虽兽身善解业报。审知少恶报逐不远。[此处应断]犹如形影不相舍离。我本[原文是“本”]与汝所以俱生如是恶家。悉由先世集恶业故。我今常于汝所生慈愍心。汝应深思如来所说。 非以怨心  能息怨憎 唯以忍辱  然后乃灭 譬如大火投之干薪。其焰[原文是“焰]转更倍常增多。以嗔报嗔亦复如是。 【白话】金翅鸟说:我给你们带来可仇怨之事,为何你对我不生恶念呢?龙王回答道:“我虽生为兽类,但很能明了业因果报。我清楚的知道,就算是小小的恶念,不久就会受到追逐而来的果报,就好像身体和影子一样不相舍离。本来[本:本来。原文是“本”,不是“今”,所以原来译者翻译错误。]我与你一起降生于如此恶所,全都是因为前世造了恶业的缘故。现今我常常对你生起怜惜慈悲之心,你应该深思如来所说的话:“不要以为怨恨的心能够息灭怨恨,唯有忍辱,怨恨才能消灭。就好像向熊熊燃烧的大火里再投放干柴,其火焰就会陡然增大几倍。用嗔恨来应对嗔恨的结果,就和这个道理一样。 【经文】时金翅鸟闻是语已怨心即息。复向龙王说如是言。我今于汝常生怨心。然汝于我乃生慈心。龙王答言。我先与汝俱受佛语。我常忆持抱在心怀。而汝忘失。[此处应断]了不忆念。金翅鸟言。唯愿仁者为我和尚。善为我说无上之法。我从今始惠施一切诸龙无畏。说是语已即舍龙宫。还本住处。 【白话】此时,金翅鸟听完龙王所说的话,怨心立即就平息了。又向龙王如此说道:“我常常对你生怨恨的心念,然而你却对我常生慈悲。”龙王回答说:“之前,你和我一起领受佛陀的教诲,我常常在心里忆持不断,而你却忘失了,不去忆念。”金翅鸟说:“唯愿仁慈的您作我的老师,好好为我宣说无上的妙法。我从今天开始,不再以龙为食,让一切龙族众生不再忧虑恐惧。”说完后,金翅鸟就飞离龙宫,回到它的住所。 【经文】尔时龙王遣金翅鸟还本处已。慰喻诸龙及诸妇女。汝见金翅生怖畏者不。其余众生睹见汝时。亦复如是。生大怖畏。如汝诸龙爱惜身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当观自身以喻彼身。是故应生大慈之心。以我修习慈心因缘故。令怨憎还其本处。流转生死所可恃怙无过慈心。夫慈心者除重烦恼之妙药也。慈是无量生死饥饿之妙食也。我等往昔以失慈心故。今来堕此畜生之中。若以修慈为门户者。一切烦恼不能得入。生天人中及正解脱。慈为良药更无过者。 【白话】这时,龙王送归金翅鸟,还回到自己的住处,安慰、劝导众龙和妇女们:“你们见到金翅鸟时,是不是很害怕?其实,当其它众生看见你们时,也是如此地害怕你们啊!他们也是和你们一样,爱惜着自己的生命。反观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啊。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就如同看到别人,所以应该生起很大的慈悲心。因为我修习慈悲心的因缘,所以使得怨敌未加伤害而回去了。在生死的洪流里流转,没有比慈悲心更能让我们依靠和仰仗的了。那慈悲心是除去重大烦恼的灵丹妙药。慈是无量生死饥饿的妙食。我们就是因为从前失去了慈悲心,所以今生才堕落在畜生道里。如果能以慈悲心当作修行的门户,那么一切烦恼都不能侵犯进入,能使我们生到天道、人道或者得到究竟解脱的妙法。慈悲是世间最好的良药,舍此没有更好的了。 【经文】诸龙妇女闻是语已。远离恚毒修习慈心。尔时龙王自见同辈。悉修慈心。欢喜自庆。善哉我今所作已办。我虽业因生畜生中。而得修行大士之业。 【白话】众龙妇女听闻龙王所言,远离嗔恨的有毒之心,而修起慈悲心来。这时,龙王看见大众都修慈心,心中特别欢喜庆幸:“太好了!我应该做的事,如今已经做到了。我虽因业力生在畜生道,但却做了大菩萨所修行的事业。” 【经文】尔时龙王复向诸龙而作是言。已为汝等作善事竟。为已示汝正真之道。复为汝等然正法炬闭诸恶道。[此处应断]开人天路。汝已除弃无量恶毒。以上甘露。补置其处。欲请一事。汝等当知于十二月前十五日。阎浮提人以八戒水洗浴其身。心作清净。为人天道而作资粮。远离憍慢贡高贪欲嗔恚愚痴。我亦如是。欲效彼人受八戒斋法。 【白话】这时,龙王又向众龙说道:我已经为你们做了善事,指示给你们真实而正确的道路,又为你们点燃了正法的光明炬火,闭塞住众恶道的门,开示出通往人道和天道的路径。你们也已经舍弃、去除了无量的恶毒,以清净之身心来盛纳甘露。我打算和你们商量一件事,你们应当知道,在距离十二月的前十五天,阎浮提的人们用八戒水来沐浴,清净心田,为生在人道和天道积聚资粮,远离贡高我慢、远离贪嗔痴。我也想象他们这样受持八戒斋法。 【经文】汝当知之。若能受持如是八戒。虽无妙服而能得洗浴。虽无墙壁能遮怨贼。虽无父母而有贵姓。离诸璎珞身自庄严。虽无珍宝巨富无量。虽无车马亦名大乘。不依桥津而度恶道。受八戒者功德如是。汝今当知吾于处处常受持之。 【白话】你们都应该知道,如果能如此受持八种戒律,虽然没有美妙的服饰却能得到清净沐浴;虽然没有筑起墙壁也能挡住怨贼;虽然没有父母的传承也能享有豪贵的种姓;不佩戴璎珞,自身就能庄严巍巍。虽然没有珍宝但却是巨富无量;虽然没有车马也足以堪任“大乘”之名;不依靠桥梁和渡口也能够得度而离开恶道。受持八戒的功德如此广大。你们应当知道我在任何方面[处处:每个方面。原翻译有臆断成份。]都在受持八戒。 【经文】诸龙各言。云何名为八戒斋法。龙王答言。八戒斋者。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卧高广床上[上:上位]。七者不着香华璎珞以香涂身。八者不作倡伎乐不往观听。如是八事庄严。不过中食。是则名为八戒斋法。 【白话】众龙纷纷问道:“什么是八戒斋法呢?”龙王回答说:“所谓八戒斋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在高大宽阔的上位的[上:上位。]坐具上[此条之“床”翻译成“坐具”,比较不会歧义。原文意思是受戒者不坐上位,应该处处谦虚,居下位。和睡的床的高下,窄阔,没有任何关系。]坐卧;七不佩戴香花璎珞等装饰物,或者用各种香粉来涂抹、装扮身体;八自己不歌唱舞蹈,也不去观看、听闻各种娱乐节目。受持如此八种戒律,庄严自身,而且过午不食,就是八戒斋法。” 【经文】诸龙问言。我等若当离王少时命不得存。今欲增长无上正法。炽然法灯。请奉所敕。佛法之益无处不可。何故不于此中受持。亦曾闻有在家之人得修善法。若在家中行善法者亦得增长。何必要当求于静处。龙王答言。欲处诸欲。心无暂停。见诸妙色则发过去爱欲之心。譬如湿地雨易成泥。见诸妙色发过去欲心。[此处应断]亦复如是。若住深山则不见色。若不见色则欲心不发。 【白话】众龙说道:“我们大家如果一时离开大王,就连命都保不住。大王如今打算使那至高无上的正法增长,使佛法灯炽然光明,尊重领受佛陀的教诲。但是,大王如要获得佛法的利益,无论何处均可得到,为何不就在我们这里受持?我们之前也曾听闻,有的人在家修行善法也可成就,大王何必一定要求于僻静的场所?”龙王答道:“欲念充盈的心处于种种五欲的境界当中,心躁动没有片刻停息。见到种种所喜爱的境界,就引发了过去的爱欲之心。就好像下雨的时候,湿泽的地面就容易变成泥,而见到种种所喜爱的境界就容易引发爱欲的心,同此是一个道理。如果居住在深山里就不会看到种种景象,如果没有看到种种景象,那么欲望之心就不容易被引发。 【经文】诸龙问言。若处深山则得增长。[此处应断。]是正法者。当随意行。尔时龙王即将诸龙至寂静处。远离淫欲嗔恚之心。于诸众生修大慈。心具足忍辱。以自庄严。开菩提道自受八戒。清净持斋经历多日。断食身羸。甚大饥渴疲极眠睡。龙王修行如是。以戒具足忍辱。于诸众生心无害想。 【白话】众龙道:“如果居住在深山里就能使这样美好的正法得到增长,那么应该按您的意愿去做。”于是龙王就率领众龙到达了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淫欲和嗔恚的心念。对众生修大慈悲。心因为具足忍辱的功德而庄严。开菩提道,自己受持八戒。多日里,持斋十分清净。因为断食,身体很瘦弱;又渴又饿,疲劳到了极点才稍加睡眠。龙王就这样精进地受持八戒。因为持戒而具足忍辱,对众生没有一丝一毫的恼害之心。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五四祭文

現在是5月5日淩晨4點28分,5月4日,終於逝去。 儘管燈紅酒綠,儘管莊老齊物; 甚而清心彌陀,甚而自詡方外; 然而, 如此的無恥, 如此的殘忍, 如此的木然, 如此的倒退, 。。。。。。 生年不惑之後,這個5月4日,過得是那麽艱難。 淚痕在臉頰上, 心,在割痛着。 四顧是血淋淋,黑漆漆的魔鬼的盛宴, 殘骸,白骨,冤屈,仇恨,灑得滿地了。 還要如何呢? 還會如何呢? 真要那樣嗎? 真會那樣嗎? 魔鬼來了。 是為5.4祭文。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