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上海南匯新場鎮南山寺

一直有心參拜上海南山寺。 上周如願。 滬南公路真是混亂啊,從浦西到南匯新場鎮,整整用了1個半小時。 路上瞻仰暸惠南鎮,週浦鎮等大略,腦海中浮現著這些地方1萬五千人民幣的房價,努力和眼中破敗混亂貧窮污染的景色,河蟹起來。 雖然,很難,很難。 廟是新脩的。 這個,正常,大陸大部分東西,不要說文物,早已敲掉。新的,也要敲了,再敲,否則,鷄的屁如何放得響亮,理解。 看了寺廟後傳說中的2顆幾百年的古樹。 拜暸佛,燒了香。 下午4點半,祇有我一個香客。 幾個年輕法師準備在大殿開始做晚課了。 妞妞,是寺廟里的工人養的,很乖。   齋飯要5點開始,沒有喫。 早點趕回上海。 在滬南公路,看到小加油站,沒加油。 在東方路周圍找加油站,2個關了,一個祇有93號。 晚上浦東很黑。 交通混亂,很有窮途末路的意境,哈戇。 回到上海,7點45分,路上來囬4小時多,拜佛祇有45分鐘不到。 情緒穩定,有點不明真相般煩悶。 以下鏈接是某師兄寫的關于上海南匯新場鎮南山寺,可以參考http://www.shfjw.com/Html/?342.html   南無 阿彌陀佛 南無 阿彌陀佛 南無 阿彌陀佛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2010年3月20日起至2010年02月03日春節 公曆持齋明細表

2010年公曆持齋日期表 以下公曆日期,不可食肉,不可食蛋,不可食用韭菜,不可飲酒,不可吸菸,做菜不可放酒,蒜,葱,花椒,大料等刺激性食物 儘量持五戒 一心持名念佛 3月23 釋迦牟尼出家 3月24 慧能大師聖誕 3月30 釋迦牟尼涅磐  4月03 觀世音菩薩聖誕 4月05 普賢菩薩聖誕 4月14 初一 4月28 龍華會 4月29 準提菩薩聖誕 5月14 初一 5月17 文殊菩薩聖誕 5月21 釋迦牟尼聖誕 5月28 十五 6月10 藥王菩薩聖誕 6月12 初一 6月24 伽藍菩薩聖誕 6月26 十五 7月12  初一 7月14 韋陀菩薩聖誕 7月26 十五 7月30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8月10 初一 8月22 大勢至菩薩聖誕 8月24 盂蘭盆節 佛歡喜日 9月02 龍樹菩薩聖誕 9月08 地藏王菩薩聖誕 9月22 月光菩薩聖誕 9月29 燃燈佛聖誕 10月08 初一 10月22 十五 10月26 觀世音菩薩出家 11月06 藥師琉璃光佛聖誕 11月10 達摩大師聖誕 11月20 下元節 十五 12月06 初一 12月20 十五 12月22 阿彌陀佛聖誕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十二緣起中 第三的識 和 第四的識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敗壞,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識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長阿含经·大緣方便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卽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若復問言:『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癡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  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  阿難答曰:「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有、無色有者,寧有生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  答曰:「無有。」  「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答曰:「無也。」  「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於守護。」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29)不?」  答曰:「無也。」  「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敗壞,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識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  「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己,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常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苦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見我者,以受為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為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一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佛語阿難:「彼計我者,齊已為定,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無色是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  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諸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何為七?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阿難!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或有眾生,住空處。或有眾生,住識處。或有眾生,住不用處。是為七識住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 *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七識住。  「云何二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為,阿難!此二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二入。  「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佛說法滅盡經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眷属围绕,渴仰闻法。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必有缘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 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尚。教化平等,怜贫念老,救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思善,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泆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法将殄没,当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克罚。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尽故,日月转促,人命转短,四十头白。男子淫佚,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十、九十,或至百岁。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流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化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更明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普賢警眾偈:2010年2月13日大年夜

是日已過 命亦隨减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大衆當勤精進 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 慎勿放逸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四念處

四念处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净的,在佛法中称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常、乐、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一、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   我们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时不知行,坐时不知坐,打个比方说:刚才站起来时,你哪一只脚先走?刚才你走进庙宇时,哪一只脚先踏进来,你知道吗?在修身念处时,我们要知道身体在做些什么?我们的心念很微细,不容易观察到,而这四念处中,身体的行动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处时,不作任何事物,每天从行、住、坐、卧中去观察。经过一段时日,对于自己行住坐卧的身体行动就会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来对于自己在看东西,吃饭,穿衣等动作,要保持一心。所谓的一心就是刚才我的心想这样,现在我的心也是这样。修身念处的人要一心的观察身体的行为。不只是这样,他更应该坐禅。坐禅时身体不动,呼吸是最粗的动作,最容易观察到它。我们观察呼出吸入的气息,它的长短,是呼出的气息长,还是吸入的气息长?是呼出的气息短,还是吸入的气息短?它们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觉察它。我们更要观察气息入体内,出来有进去,对呼吸要了了觉知。观行、住、坐、卧及出入息,并没有观身不净。四念处中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因为众生执著其身是干净的,我们对于自身有爱染心,执著它;不只是如此,我们对于他人之身,也有爱染与执著,故有淫欲之念,故应修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来破除之。   修学观身不净应从内身观察起,从头顶到脚跟,观察我们的皮、骨、肉、毛发等,这一切没有一样是干净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干净的,所以我们要天天冲凉。冲凉后就以为它干净,然后对它起爱执,越看越干净。如果我们能深一层的去观察:皮肤有污垢,皮肤内的血肉是腥臭的,肮脏的;肉内的骨头是没什么好看的。如果你要看的话,可以到市场看肉摊上的猪肉、牛肉、羊肉,它们和我们是没什么两样的,我们身体皮肤内的包装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我们从未想过,天天冲凉,频频照镜子,认为很满意,这就是我们执著身体是干净的。   坐禅使心安定下来后,用心观察自身的皮肤、血肉、骨骼……至于身内的大小肠里消化过的食物,都是污秽、肮脏的;我们的五脏六腑,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如此观察,我们对身体的爱执就会消除,就不会认为自己的皮肤是滑嫩的,身体是漂亮的,头发是乌黑美丽的等等。   此外是观外身--他人的不净,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观死尸(九想观):从一个人死后,观察他到变成骨灰的过程:   先从人死(死想)后,尸体会膨胀(胀想);不久变成红一块,白一块,青一块(青瘀想);慢慢的尸体生脓(脓烂想),会变坏、腐烂(坏想);尸体上流出的血散布在这里那里,一团血涂(血涂想);到了一个时候,有鸟、虫来啄吃(虫啖);尸体就会被撕破而不成人形,只剩下筋骨,更进一步,连血涂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副骨头(骨锁想);尸体暴露在旷野中久了,筋肉与骨头都分散,后来骨头变成象从海中拾起来的螺一样白。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太阳晒,骨头变成碎开来的枯骨(散想),乃至最后变成尘土,与土壤混合在一起。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死后最终是这样的,有人说那儿有一只老虎,我不走过去,它绝不会咬死我;但人生下来就是在等死,你我都无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丝毫没有选择的馀地。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怜的事,由不得我们做主,死后身子变坏,剩下白骨一堆,最后与尘土同住!   修学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是以观察死尸,以达到认清楚世间的真相。这个真相是:我们的身体是由皮肤、毛发、爪甲、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组成的,没有一样是干净的,最终是会变坏的,是不值得我们贪爱与执著的,身念处就是要如此这般的观察。   二、受念处: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乐、舍受;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身念处中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对受念处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觉的。这个受不止是感受到现在是快乐或是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比如风吹来,皮肤感受到凉爽;坐在那儿脚痒,感受到哪一部分痒,痒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欢拍照的人,在拍照时闪光灯照到眼睛,强烈的灯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欢拍照--心喜。   对于受我们要去知道它,觉察它。如果一个人对于观察身体还不清楚,他观这个受一定没办法完成。我们必须对于身体的行、住、坐、卧的行为很清楚之后,才进一步观察身心的感受,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感受是从六根而来,如风吹来身体感受之;听到声音是从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禅时,听到公鸡啼,耳根感受到,如果当时观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乐受。若他想:“真是岂有此理,我坐禅,你来吵我。”那他就生起贪瞋痴,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声,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声音,好像人声,耳根听惯了,听了很舒服,那就是乐受;反之噪声使我们耳朵与心受苦;有时寂静无声,那我们的耳朵就没有感受了。此受会生起,当然也会消失,所以当我们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或眼睛来,它怎样的灭掉,都要知道。接下来我们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缘故。当我们可以很细微的观察受后,就可以继续观察心。   三、心念处:   当我们感受到外境时,心在作用,这个知觉的心,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往往会在知觉的心上加入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我们也要觉知;乃至这个心念是否专注在禅定或散乱等,我们也都要念念觉知这个心识所在之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耳识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们要观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想,我们要觉知它。这样的慢慢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间上生灭最神速的是我们的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在四念处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尘。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一”;念“二”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没念“五”时,心识不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五盖。五盖是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五盖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故观法念处时,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五盖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的原因?我们应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盖的方法,它就会消除掉,那我们就不会再怀疑佛法,对它深信不疑了。   观察五盖后,接下来是观察五蕴。我们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五蕴当中。法念处不止指法尘,它还包括一切法。五蕴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世间的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在生灭,所以观察法尘时是要观察它的生灭,从中发现一些事实。   在观法念处时,除了观察五蕴外,还要观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接触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静坐时,心念集中在耳朵,我们就去听声音,要觉知这个过程。过一会儿,我们的心念又去观察景物,对于这些心念转移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们要注意六根与六尘为我们产生了一种结缚,既是我们的烦恼从六根与六尘中源源不断的生起;十二因缘中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六根,他就没有“受”,所以我们的“受”时从六根而来。观察这个受后,接着观察心,再观察受的来源是从六根与六尘接触而来,我们要了了分明这个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灭掉,那么我们的贪瞋痴很快就会消灭。为什么这么讲呢?打个比喻:以声音来说,有人骂你一句“他妈的”粗话,你闹起烦恼,骂人、打人、与人过意不去等,如果你当时很冷静,以智慧观察,听后就会发现:因为我的耳朵与声音接触后,就产生   “他”、“妈”、“的”这些声音的分别心。你也会发现原来外面有声音,你里面有耳根,它们接触后生起受,生起心识;然后你就会发现到,原来是法尘这个罪魁祸首添加一些烦恼进去,使你做出反应或反击。当你发现到这一点时,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来。我们凡夫听声音后,闹起烦恼来,就只会怪外面的人,绝不会怪自己内心有这个烦恼。   如果有人说:“You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耆那教 Mahavira

印度耆那教的素食传统 2009年05月09日 中华素食网 【字体:减小 增大】【在线投稿】【推荐给好友】  耆那教是印度一个小宗教团体,约有0.4%印度人是耆那教徒。所有的教徒都是素食者。根据考古证明,耆那教可能出现在五千到八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现今巴基斯坦一带的居民仍有信众。耆那教建立了最全面的素食规范,而且素食传统沿袭了八千年之久。 耆那教将植物也视为一种生命形式,并给素食主义做了个严格定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非暴力的素食主义。他们的素食饮食方式是一个基本没有饮食缺陷的成功楷模。 耆那教为印度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从思想和行为实行非暴力。诚实、不偷窃、所有人类一律平等、慈爱、素食等,都是他们非暴力理念的显现。有关古耆那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到八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莫汉佐达罗和哈莱潘文明。因此耆那教徒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素食主义的人群。 耆那教认为生命体有五种感觉,即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这些是生命体最根本的官能。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体都是按照其所属的不同感官来分类的。 1.       最低级的生命体是那些仅仅拥有一种感官的生命,即触觉,例如植物;2.       两种感官–触觉及味觉,比如蚯蚓;3.       三种感官–触觉、味觉及嗅觉,如虱子;4.       四种感官–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如蚊子5.       最高级的生命体则拥有所有的五种感官,如人类、哺乳动物和动物王国中的大部分成员。 出现在不同生命体中的各种感官是严格地按序排列的,即:触觉是最主要的感觉,听觉则是在进化阶段最后被发现的。基于这种生命分类的方式,单单拥有一种感官的生命体就是植物类,是唯一允许作为人类的食物的。因此植物饮食可以实现他们的非暴力。同时,他们认为即使植物也有生命,所以耆那教严格地规范植物性饮食范围。包括:禁止食用某些蔬菜和水果、限制购买某些产物、饮食时间和时机的限定、禁食和推荐的工作等。 首先看看他们对植物饮食的限制:1.       禁止食用在地底下生长的蔬菜和水果(根茎植物)是耆那教徒的一个共同法则。因此为了获得这类的蔬菜和水果,人们必须从根部拔起植物,如此一来就毁坏了整个植物,并且破坏其根部附近的微组织,还有可能伤害到土地里的蚯蚓等小动物。2.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只有在其自然成熟并准备落地时才能采摘,或者等它们从树上掉落后才采收。如果要从树上直接采下来,只能采摘必要且不浪费的数量。3.       谷类,诸如小麦、稻米、玉米、豆类等,要在作物或豆荚已干燥且死时才能采得。4.       为了取得木材或作其它用途而砍伐绿色树木是被绝对禁止的。(这确实是远古时代的环保先例,即使现代文明社会都无法很好地实践。)5.       正统的耆那教徒每两周禁食两次,分别在阴历月圆和新月周期的第八和第十四天进行。有些人甚至禁食三次,包括了两个阴历周期的第五天。在禁食期间,耆那教徒只食用谷粒做成的食物,不食用任何蔬菜或水果。现代的耆那教徒已经不那么严格遵守上面的规定了,他们为了方便也吃地底下大部分的蔬菜,例如马铃薯、萝卜等等。但大部分耆那教徒不食用洋葱和大蒜,因为这些食物气味很重,会让人昏昏欲睡,属于堕性食物。 耆那教对蔬菜和水果的限制1. 无花果科中的五种果实,在耆那教徒的文献中称为五不食,是不允许吃的。现代生物科学已证实这些果实不但透过黄蜂来授粉,并且还有黄蜂在其花房中产卵。基本上黄蜂的生活周期是在无花果中完成的。母黄蜂将卵产在瘿花(无花果科)中就死了,卵在无花果中成熟后,就变成雄性或雌性黄蜂。无花果中储存着剩余的黄蜂卵及尸体。2. 不吃多籽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茄子和番石榴。这些水果和蔬菜经常被发现是蠕虫的宿主,几年前,有位素食者进行了一项试验,他选择了非常干净且光滑的茄子和番石榴,表面没有斑点或损伤,外表看不出有的蠕虫渗入,却发现果实里面已经有蠕虫进驻。现代学术界认为昆虫在蔬菜或水果开花的时候便在其中植入了卵,卵被封闭在这些水果、蔬菜内部并在里面长为虫,因此表面上看来没有蠕虫,但实际上已经满是虫子了。3. 不食用白花椰菜和绿花椰菜。田地四周成长的细小飞虫,很容易被困在这两种蔬菜的叶面上,有时候不管怎么清洗都不能将它们清除。4. 不吃蘑菇和菌类植物。蘑菇和菌类的生长环境不卫生、易滋生寄生虫。5. 不食用蜂蜜、醋、糖蜜和酒。6. 还有一些蔬果,切开时会渗出浆液,且果肉看起来像肉,他们都尽量避免。(例如榴莲等)7. 耆那教徒食用甘蓝、菠菜、白菜等蔬菜时,要逐片拨开并认真清洗,因为叶片之间可能寄生虫。 耆那教对饮食时间和时机的限制1. 食物只能在白天有日照的时间烹煮及享用。严格耆那教徒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是不烹煮或进食任何东西的,甚至不饮用水。在夜间烹煮食物会因为火而杀死许多生物,例如飞虫。还有许多其他的小动物藏在木头里也有可能因为黑天看不到给烧到,一个杀生,另一植物混进荤物无法再食用了。晚餐后很快上床睡觉是很不健康的习惯,在日落前吃饭比较适当。2. 每天的食物必须是新鲜的。在日光下烹煮的食物必须在当天吃完,而煮熟的食物不允许过夜。 耆那教对水及乳制品的限制1. 水必须用三层的手织绵布过滤。棉布湿润的时候相当于一个棉垫,水会透过表面张力穿透。滤过水之后的棉布要在井水或河水中清洗,以便把活的生物归回它栖息的地方。2. 只有依以下规定制造或准备的乳制品才可以食用。(1)挤奶之前,母牛有小牛的话,应该允许小牛在期望的母奶产量范围内吮吸三分之一的量。(2)挤出的奶要在48分钟内加热煮沸三次,并在24小时内食用完。(3)必须是使用上述刚煮沸后的新鲜奶,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4)不允许喝酸奶和吃奶酪这些被视为不新鲜的食物。 耆那教对职业也有严格规定,耆那教徒不得从事暴力相关的工作,商人需经营非暴力商品,如谷类、布、碗、珠宝等。不可经营皮革、动物的角、骨头、象牙、丝及其他动物制品。不可开屠宰场或经营屠宰事业。 至今为止,耆那教的素食传统和观点可以说是最完善的非暴力典范。他们的素食主义涵盖任何一个生活的细节和习惯之中。感谢古代耆那教先驱对人类环保、素食和发展爱心所作的贡献,也提醒我们要仔细选择食物,懂得护生护己,并发展微细的爱心 转自:中华素食网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vegan.com/2009/welcome_to_china_vegan@20090509075611.htm 耆那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fylfot(swastika)。 耆那教(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始创人为笩駄摩那(Vardhamana (梵语: वर्धमान)),前599年—前527年),他早于佛教的始创人释迦牟尼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义主要由他建立。 目录 [隐藏] 1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蓮花生大士

蓮花生大士   古印度邬金国人,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为利益末法时期之众生而受生于人间。公元 莲花生大士 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他以密宗法术一一收服藏地凶神邪崇,使之立誓拥佛法,并与堪布菩提萨埵建立桑耶寺。他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因此,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初兴之时的大阿阇黎,开创了藏传佛教。藏人非常敬爱莲花生大士,因此称他为“咕噜仁波切”,意为“宝上师”或“珍贵的上师”,或有时称他为“白玛卡拉”或“白玛炯涅”。   莲花生大士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诸佛之总集。有关这位大士的传记有无数种,其中主要以「佛语」和「伏藏」的形式出现,这里我们按伏藏传记来叙述。   《文殊大幻网续》中说︰   「祥瑞佛陀莲花生   持有遍知智能库   此王还持大幻术   以及佛陀五种姓。」   这一预言应验于西方乌谛雅那国。   在乌谛雅那国的东、南、北三方,各有一片大海。西南方与罗刹地较近处有一座海岛,岛上有一株佛陀加持过的莲花树,树上长满五颜六色的花蕾,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心部的金色「啥」字中,射出一支金刚杵,正中树上的花蕾,结果花中生出了一个八岁左右,生来相好,手持金刚杵和莲花的小孩,这便是一切如来佛语的主宰,无量光佛的化身。   这个化身对天空和海岛的众空行母讲解深奥正法期间,正好当地的国王安扎菩提没有王子,国王为此倾尽国库,向三宝致供品,还派人前往大海探取如意摩尼宝。在探宝回来的路上,佛教大臣特瑟那津首先拜见这位化身。随后国王也拜见了这位化身,并收为养子,请至王宫,起名莲花生,又名海生金刚。   这位化身被迎请坐于摩尼宝的宝座上。这时,天空下起了衣食珠宝雨,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这位年青化身进入王宫后,用各种嬉戏使无数化机得到了异熟。他还娶空行母持光女为妃,并以佛教教义来治理乌谛雅那国,被封为顶髻王。但他觉得治国并不能完成伟大的利他事业,所以向父王提出退出王位的请求,但未获允准。   一次, 莲花生趁玩耍之机,故意让手中的天杖脱手,砸死了魔臣的儿子,同时超渡了   他,但却因此被流放至寒林。期间,他在寒林坟、欢乐坟、索萨洲等地作禁行,接受了制伏魔鬼空行母和静命大师的灌顶,起名先达拉奇达。   在前去达那郭夏海时,他用密宗空行母之语修行,降伏了海中的众空行母们。在粗变林地区作禁行时,他还亲见了金刚亥母,得到加持,调伏了海里的龙和天空中的星曜辰宿。三处勇父和众空行母赐予了他成就,并起名为威猛金刚。   此后,他前往金刚座,在那里示现了种种神通。人们问他是谁,他便回答说︰「我是自然佛陀。」但没有一人相信,反而大肆污蔑他。他看到这种情形,认为已无停留的必要,遂往萨河尔国,投入扎巴哈德大师门下出家为僧,起名释迦森格。   他把瑜伽续闻修了十八遍,亲见了该续的所有智能本尊。当他向秘密智能空行母比丘尼全喜女请求灌顶时,被空行母变成一个「吽」字,吞入腹内,在腹内得到内、外、密的全部灌顶,而后从密轮生出,洗净了三种罪孽。   他还从八大持明处得到八种修法。从佛密处得到《幻化续》等,并在天竺很多学者和成就者那里学到显、密及所有学问。无论何种正法,他只要学一遍便能掌握。有些正法甚至还未修,就已萨河尔国国王圣典持的女儿曼达拉瓦公主是一位具空行母性相的女子,莲花生大士将她摄受后,作为修行者的明妃,领至玛拉德嘎岩洞,修了三个月的长寿法。后来依怙无量寿佛亲临此地,为他作灌顶,作了与无量寿佛完全一体的加持,赐予了一千一百万种长寿续,使他得到寿命自在持明的成就,修成无生无死的金刚身。因能亲见到智能本尊,故又起名为爱慧,得到了异熟持明的果位。   之后,他去调伏萨河尔国。在该国,王臣将他推入火中焚烧时,显示神通,将燃烧的油化成一片海,海中生出一株莲花树,自己盘坐于花之上。众人见他如此神通,十分敬仰,纷纷加入佛门,进入了不退地。   为调伏乌谛雅那国,莲花生又去那里化缘,被当地认识他的居民和魔臣投入燃烧的旃檀木大火中。结果他再次显示神通,将烈火化作海洋,海中生出的莲花树上,盘坐着他们夫妇二人,并在众生身上幻变出标志轮回普渡的颅骨念珠,又名莲花颅骨珠。他在当地作了十三年的国王福田,普弘佛教,赐予佛语集的正法,使众生得到了异熟。国王夫妇等有缘者还得到了殊胜持明的果位,得名为莲花王。   正如《行对境幻化经》中所预言的那样,莲花生为了调伏阿育王,又化成一个叫旺波德的比丘,使阿育王得到了不退地的信心,他还用一夜时间,在南瞻部洲建造了一千万座珍藏如来舍利的宝塔。设法调伏或赶走了不利于佛教的具有力量者 扩展阅读: 1.(参见《西藏历史文化辞典》及《福德海》) 2.莲师讲义 http://hi.baidu.com/%B9%E3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88.htm?func=retitle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佛學基礎:2010年1月09日下午 上常下進法師

貪慾 邪婬 嗔恚 邪婬 邪見 邪婬:借胎借種   生死根本---愛 親情觀 非禮勿視 不凈觀   善生經: 夫德 妻德 妻不應行             主德 僕德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

印度佛教簡史:2010年1月09日上午 上悟下禪法師

第二節 世親以後的諸論師   大乘起信論: 著作人 馬鳴 一心二門說 以法(大乘法)為衆生心(如來藏) 如來藏---真如界 真如門:自性清淨心 生滅門:雜染煩惱心   真如 宇宙本體 種子 現行   此書對中國 賢首宗 禪宗 以及 天臺宗 有著深遠的影響 因此被稱爲中國佛教的概論書。 華嚴經 凈信緣起的花 結 大乘起信論的果   兩大派系 1.安慧系:無相唯識 2,陳那系 有相唯識   十大輪師(包括陳那 十一人) 陳那 德慧 安慧(以上 世親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上海玉佛寺2009年9月05日第十届居士班筆記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