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11

第三女子监狱举办2010年度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培训班 [原创 2011-11-30 19:27:52] [删除…] 我顶 字号:大 中 小 http://www.ynjy.gov.cn/model2/newsview.aspx?id=13118&DepartmentId=12132

第三女子监狱举办2010年度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培训班 【发稿时间:2010/10/21 11:12:48】 【作 者:高春】 【主 题 词:】 【主题图片:】 为进一步推进监狱宣传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广大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充分发挥通讯员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全面、及时、高效地反映监狱各部门、各党支部的最新工作情况和各项目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为监狱网络评论员提供及时的指导和业务培训,10月中旬,第三女子监狱举办了2010年度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培训班。来自监狱各党支部的50多名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参加了培训。 监狱党委对此次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政治处顾学强主任到场作了培训动员。他要求通讯员、网络评论员们要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要多挖掘基层和警察职工的亮点,基层的新思想、新动向,工作中要做到求真、求速、求新、求精、求效。他希望大家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处理网络导向、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监狱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监狱邀请了《云南司法》杂志总编和《云南法制报》大墙广角的编辑为大家系统地讲解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了他们多年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对通讯员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培训班还邀请了省外宣办宣传处领导为大家讲授了怎样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培训,增强了通讯员和网络评论员做好宣传工作、网络评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意识,大家表示:将紧紧围绕监狱中心工作,发挥宣传工作对内稳定队伍,对外展示监狱形象,为监狱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做出积极努力。 【网站声明】 1.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 2.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4.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主办:云南省监狱管理局 运行维护:0871-8350001  服务电话:0871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歷史學放衛星,紅心向黨報喜訊:中國最早文獻記載實用蝸牛的文明古國

近日老二他妹衛星天上交媾,天朝神威八九不離屎! 老夫年紀大了,真的學放衛星估計沒有黨射那麼高。 不要緊! 按耐不住心中莫名躁動,將一直珍藏的歷史學研究成果拿出來曬一曬,用衛生紙擦一擦,扔向天空,也算一顆紅心放個衛星,萬一紅歌唱得老夫手裡勁道特別大,打下個美國的飛機,引起國際糾紛,也希望穩定第一哦 話說位列天朝一直意淫4大文明古國,而且目前疆土最完整。 中國大陸萬事皆為西方鼻祖,無事不是“古已有之”,從治國體制到性交凳子,而且蔬菜螃蟹溫吞水每天亂吃,非但“古已有之”,“萬邦來歸”的口交的毛病越來越厲害。 老夫從小人比較軸,又是書呆子,沒有電視的時候喜歡看文匯報和新民晚報,有了電視,喜歡看中央台一套新聞聯播,所以好像精神好得似乎異乎常人。 帶上烈士鮮血染成的紅領巾的時候,當時人小,因為老師講紅領巾是烈士鮮血染成的,帶了紅領巾看到路邊印染廠就害怕,腦子里不斷浮現那個叫做“烈士”的豬啊,羊啊,或神馬啊,草泥馬啊,被倒吊著放血,然後染成我的紅領巾。 搞得我不敢洗紅領巾,怕一洗一盆血。 後來初中被同學們賜予胡適,杜月笙一樣的“反革命”綽號,而且本身成份不好,所以共青團也是第三批勉強老師通融,也就越來越書呆子。 不過精神異常的書呆子有好處,這次總算給黨的歷史學立功了。 老夫鄭重聲明: 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最早食用蝸牛的,是我們中國人。 自豪吧 高潮吧 不對啊,你這個酒鬼又亂講,不是希臘人首先有吃蝸牛記錄,然後幾百年前法國勃艮第地區開始食用蝸牛嗎?—某些西方別有用心的資產階級反動文人肯定會如此誣衊偉大天朝的吃蝸牛歷史。 可惜,但是,你們錯了。 公元840年到公元883年之間,天朝唐代出了個偉大革命詩人,皮日休同志,他從舊制度走出來,毅然參加黃巢革祖宗十八代命的史無前例的拿著鐮刀紅纓槍的農民軍隊,而且穿越地效仿他的異性遺子遺孫郭沫若給偉大,光榮,正確的唐朝偉大導師和舵手黃巢同志當了翰林學士,成立了文化部,但是後來不幸碰到唐朝革命低潮,成為了浮雲一般的烈士。 立場一向正確的皮日休烈士就留下了一篇革命詩篇《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詩作突破唐朝慘無人道的無厘頭出版審查制度,被巧妙地編入《全唐詩》。當中有詩句控訴舊社會對知識份子的迫害,詳細描寫了舊社會知識份子生活的困苦: 盡日欠束薪,經時無寸粟。螔蝓將入甑,蟛蜞已臨鍑 螔蝓將入甑 螔蝓:蝸牛也 《說文》螔蝓也。《爾雅·釋魚》蚹蠃,螔蝓。《註》卽蝸牛也。《儀禮·土冠禮註》蠃醢,螔蝓醢。 《周礼·天官·醢人》“蠃醢” 汉 郑玄 注:“蠃,螔蝓。” 甑,甗也。——《说文》 《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甑實二鬴,厚半寸。 看到了吧,周禮成書于西周,《周礼·天官·醢人》“蠃醢” 汉 郑玄 注:“蠃,螔蝓。”,周朝就把蝸牛做成肉醬,夾著饃吃,成為現在偉大天朝西安著名小吃肉夾饃的前身。希臘,算個神馬? 而且,在起碼1100年前的唐朝,天朝中國的窮人,窮得連飯都吃不起,經常買不起液化天然氣的情況下,才搞蒸點蝸牛啦,煮點蟛蜞之類,可以想見,天朝自古以來,物產是多麼的豐富,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天朝“古已有之”的蝸牛,後來居然成了幾百年前法國富裕和時髦的象徵,而且好幾個米其林輪胎打氣補胎路邊地溝油快餐店都作為招牌。 洋人,著實可憐啊。 窮,而且沒文化。 至於有花崗岩腦袋的右派文人學者一定要執著于希臘首先食用蝸牛,那麼我們90後革命小將請他們出示文字記載先。 沒有了吧,耳光伺候。 哪怕有,希臘肯定比西周古老嗎?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7冊第539頁至第540頁迦步王国天旱浴佛得雨缘第七十七白話翻譯未最終審定稿 (

【经文】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如往古昔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王。名曰迦步。统领阎浮提内八万四千国土。王有二万夫人。然无子息。祷祠神祇。经历多年。最大夫人。而生太子。字曰栴檀。为转轮王。领四天下。厌恶出家。得成正觉。 【白话】如果种小小的善因在良好的福田中,其后(也)必得果报。就像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前,那时有个国王叫迦步,统领阎浮提内的八万四千个国家。迦步王有两万妻妾,却没有子嗣,于是祈祷祭祀神灵,多年之后他的大夫人生下太子叫栴檀。(栴檀后来)成为转轮王,统领四天下,却厌恶(转轮王的世间生活而)出家(修道),得以成为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 【经文】时彼国中。诸相师等咸言。大旱应十二年。作何方计。禳却此灾。寻共议言。我等今者。应造金瓶。置于市上。盛满香水。以用浴佛。分布香水。而起塔庙。可得除灾。即请如来。香水澡浴。分取世尊洗浴之余。作八万四千宝瓶。分与八万四千诸国。仰造塔庙。供养作福。以造塔庙作福因缘。天即大雨。五谷丰熟。人民安乐。 【白话】那时国中占卜师都说:将有大旱十二年,有什么方法,禳除这一灾祸! 大家随即商议说:“如今我们应造黄金瓶,放在街市上。盛满香水,供(栴檀)佛沐浴,然后散布香水并建塔庙(来供养),这样可以免除灾祸。”于是请(栴檀)如来以香水沐浴,又将(栴檀)世尊洗浴余下的水装入八万四千个宝瓶,分给八万四千个国家,切望(各国)建造塔庙并供养修福。因建造塔庙修福的因缘,天就下起大雨,五谷丰登,人民安乐。 【经文】时有一人。见是塔庙。心生欢喜。即以一把华。散于塔上。获大善报。佛言。我以佛眼。观彼久远。栴檀如来。香水塔庙。受彼化者。皆久成佛。入于涅槃。一把华施者。我身是也。以我往日有是因缘。今于末后。自致成佛。是故行者。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 【白话】当时有一人见此塔庙,生欢喜心,(就)以一束鲜花撒于塔上,并因此获得大的善果报应。佛说:“我以佛眼观察那久远以来栴檀佛时,因供养香水来建造塔庙而因此受教化的人,都早已成佛进入涅槃,以一束鲜花布施者就是我呀,因我往日有此因缘,现在到了最后了,竭尽自己的心力凭主观努力而获得成佛。所以修行者应当勤于(用心)作各种功德,不要因为行善太小太少而生起低下卑劣的妄想” 迦步王国天旱浴佛得雨(因)[删去。原文无。539页]缘第七十七 【经文】若种少善于良福田。后必获报。如往古昔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王。名曰迦步。统领阎浮提内八万四千国土。王有二万夫人。然无子息。祷祠[〈名〉 (3)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 [temple] 祠,神祠也。——《汉书·陈胜传》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4) 又如:宗祠(祠堂);祠灶(宗祠;祠堂);祠馆(犹祠堂) 〈动〉 (1) 引申为祭祀 [offer a sacrifice to] 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 (2) 又如:祠求(祭神祈求);祠事(祭礼,祭祀之事);祠官(掌管祭祀之官) ]神祇。经历多年。最大夫人。而生太子。字曰栴檀。为转轮王。领四天下。厌恶出家。得成正觉。 【白话】如果[译为“即使“是否更符合原文意思?][若,在文言文中,没有即使的意思,不可乱改。翻译成“如果”,很恰当]种小小的善因在良好的福田中,其后(也)必得((大的))[删去。文中没有大的意思,不可臆断佛经。]果报。就像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前,那时有个国王叫迦步,统领阎浮提内的八万四千个国家。迦步王有两万妻妾,却没有子嗣,于是祈祷祭祀神灵,多年之后他的大夫人生下太子叫栴檀。(栴檀后来)成为转轮王,统领四天下,却厌恶(转轮王的世间生活而)出家(修道),得以(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翻译为:成为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经文】时彼国中。诸相师等咸言。大旱应十二年。作何方计。禳却此灾。寻共议言。我等今者。应造金瓶。置于市[街市〖street〗 徇诸市。(徇:示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上。盛满香水。以用浴佛。分布香水。而起塔庙。可得除灾。即请如来。香水澡浴。分取世尊洗浴之余。作八万四千宝瓶。分与八万四千诸国。仰造塔庙。供养作福。以造塔庙作福因缘。天即大雨。五谷丰熟。人民安乐。 【白话】那时国中占卜师都说:将有大旱十二年,有什么方法,禳除这一灾祸! 大家随即商议说:“如今我们应造黄金瓶,放在街市上。盛满香水,供(栴檀)佛沐浴,然后散布香水并建塔庙(来供养),这样可以免除灾祸。”于是请(栴檀)如来以香水沐浴,又将(栴檀)世尊洗浴余下的水装入八万四千个宝瓶,分给八万四千个国家,切望(各国)建造塔庙并供养修福。因建造塔庙修福的因缘,天就下起大雨,五谷丰登,人民安乐。 【经文】时有一人。见是塔庙。心生欢喜。即以一把华。散于塔上。获大善报。佛言。我以佛眼。观彼久远。栴檀如来。香水塔庙。受彼化者。皆久成佛。入于涅槃。一把华施者。我身是也。以我往日有是因缘。今于末后[末后:最后]。自致[(7) 求取;获得 [gain;get]][自致:.竭尽自己的心力凭主观努力而得]成佛。是故行者。应当勤心作诸功德。莫于小善生下劣想。 【白话】当时有一人见此塔庙,生欢喜心,(就)[即:就]以一束鲜花撒于塔上,并因此获得大的善果报应。佛说:“我以佛眼观察那久远以来栴檀佛时,因供养香水来建造塔庙而因此受教化的人,都早已成佛进入涅槃,以一束鲜花布施者就是我呀,因我往日有此因缘,(而今在末后)[删去;今于末后:现在到了最后了,],(自己)[删去。翻译为:竭尽自己的心力凭主观努力而 ]获得成佛。所以修行者应当勤于(用心)[心:用心]作各种功德,(莫因善小而不为。)[删去。莫于小善生下劣想:不要因为行善太小太少而生起低下卑劣的妄想)]”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7冊第538頁至第539頁雜寶藏經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白話翻譯未最終審定稿

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 【经文】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 【白话】佛说有七种布施可以不花钱财而能得大的果报。第一为眼布施:常以好眼色,看待父母师长出家人婆罗门(婆罗门为印度四大种姓之一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而不以恶眼相视,这叫做眼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世,得清澈明净之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称为第一果报。 【经文】二名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 【白话】第二是和颜悦色布施:对待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和颜悦色,不皱眉(厌恶)脸色难看。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得端正庄严之面貌,未来成佛,身体得真金色(佛的三十二相),这是第二果报。 【经文】三名言辞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果报。 【白话】第三是言语布施:对待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说话柔和,而不粗声恶气。此生过后到下一世,言语分辨明了,所说之话被人们相信并接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又名四无碍辩,或四无碍解,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疑;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语言,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意圆融无碍,为众生乐说自在),这是第三果报。 【经文】四名身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是名第四果报。 【白话】第四是身布施: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立、迎请、礼拜,这是身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一世,身体端庄高大,人所敬重。未来成佛,身体如(高大的)尼拘陀树,有无见顶相(即佛三十二相之一),这是第四种果报。 【经文】五名心施。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报。 【白话】第五是以心布施:虽以最高等级的饮食,衣服,卧具,汤等四事供养,而内心却不平和善良,那不叫做布施。善心温和善良,深生供养的心,才叫心布施。舍掉此身转世,得完全明知其事理、不愚痴颠狂的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佛三智之一,三智是一切智及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指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故名一切种智),这是心布施,这是第五种果报。 【经文】六名床座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座。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果报。 【白话】第六种为座布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便为其准备座位,或者把自己的座位,让座给他们,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常有尊贵的七宝座椅,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这是第六果报。 【经文】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是名第七果报。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 【白话】第七种叫房舍施:前述的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让他们能夠來到你自己的房屋中,出入坐卧,这就是房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得到(无需费力造作)自然而有的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到如来如实了知一切静虑解脱次第深浅之力的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之安住之處,这是第七果报。这七种布施,即使不花费财物,也能獲得大的果报。 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 【经文】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 【白话】佛说有七种布施可以不花钱财而能得大的果报。第一为眼布施:常以好眼色,看待父母师长出家人婆罗门(婆罗门为印度四大种姓之一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可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而不以恶眼相视,这叫做眼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世,得清澈明净之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称为第一果报。 【经文】二名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 【白话】第二是和颜悦色布施:对待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和颜悦色,不皱眉(厌恶)脸色难看。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得端正庄严之面貌,未来成佛,身体得真金色(佛的三十二相),这是第二果报。 【经文】三名言辞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果报。 【白话】第三是言语布施:对待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说话柔和,而不粗声恶气。此生过后到下一世,言语分辨明了,所说之话被人们相信并接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又名四无碍辩,或四无碍解,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疑;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语言,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意圆融无碍,为众生乐说自在),这是第三果报。 【经文】四名身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是名第四果报。 【白话】第四是身布施: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立、迎请、礼拜,这是身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一世,身体端庄高大,人所敬重。未来成佛,身体如(高大的)尼拘陀树,有无见顶相(即佛三十二相之一),这是第四种果报。 【经文】五名心施。虽以上事[指上文提到的四种供养?][此处“上”,并非“上文”之意,根据古汉语常例,如要带代表上文提到四种供养,应该用“前事”,比较普遍。上事:上,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事,【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 (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心。不痴狂[无知而纵情任性]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报。 【白话】第五是以心布施:虽以(上面所提到的四种方法)[此处应翻译为:最高等级的饮食,衣服,卧具,汤等四事]供养,而内心却不平和善良,那不叫做布施。善心温和善良,深生供养的心,才叫心布施。舍掉此身转世,得完全明知其事理、不愚痴颠狂的心[是否译为“清净智慧、不愚痴癫狂的心”更好?],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佛三智之一,三智是一切智及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指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故名一切种智),这是心布施,这是第五种果报。 【经文】六名床座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座。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果报。 【白话】第六种为座布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便为其准备座位,或者把自己的座位,让座给他们,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常有尊贵的七宝座椅,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师子座】   智度论问。云何名师子座。为佛化作为实师子为金银木石作耶。答云是号师子座。非实也。佛为人中师子。凡佛所坐。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夫师子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无所畏。故称人中师子。],这是第六果报。 【经文】七名房舍施。前[前:前述]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此处应断]得行来。[此处应断]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诸禅:【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sarva-dhya^na-vimoks!a-sama^dhi-sa=ma^patti-sam!kles/a-vyavada^na- vyuttha^na-jn~a^na-bala。如来十力之一。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 力。如来有十种智力,其中,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谓如来如实了知一切静虑解脱次第深浅之力。]屋宅[屋宅:住宅,住处。此处引申为“安住之处”]。是名第七果报。是名七施。虽[虽:即使…也;纵使]不损财物。获大果报。 【白话】第七种叫房舍施:(以前)[删去。翻译为:前面讲到]的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让他们(在)[删去。代之以:能够来到你]自己的房屋中,[此处应断](得以)[删去]出入坐卧,这就是房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得到(无需费力造作)自然而有的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多种禅定屋宅)[删去。重新翻译为:得到如来如实了知一切静虑解脱次第深浅之力的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之安住的地方],这是第七果报。这七种布施,(虽)[删去。翻译为:即使]不花费财物,(却)[删去。翻译为:也]能得大果报。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8冊法句譬喻經卷第四泥洹品第三十六生死品第三十七第525頁到528页白话翻译初稿

泥洹品第三十六:经文:昔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时与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摩竭国王,号名阿阇世,所领百国,各有姓名。近有一国,名曰越祇,不顺王命,欲往伐之。即召群臣,讲宣议曰:越祇国人,富乐炽盛,多出珍宝,不首伏于我。宁可[宁可:难道]起兵,往伐之不?国有贤公丞相,名曰雨舍,对曰:唯然!王告雨舍:佛去是不远,圣哲三达,无事不贯,汝持吾声,往至佛所,如卿意智,委悉[委悉:详尽]问之。欲往伐彼,宁得胜不?丞相受教,即严车马,往至精舍。前到佛所,头面著地,为佛作礼。佛命令坐,公即就坐。佛问国丞相,从何所来?公言:王使臣来,稽首佛足,问讯起居,餐食胜常?佛即问公:王及国土、人民臣下,皆自平安不?公言:国王及民,皆蒙佛恩。公白佛言:王与越祇国有嫌,欲往伐之。于佛圣意,为可得胜不?佛告丞相:是越祇国人民,奉行七法,不可胜之。王可谛思,勿妄举动。公即问佛:何等七法? 白话解释:从前,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的时候,和一千二百位大比丘弟子在一起。当时摩竭陀国国王,名叫阿阇世,领辖五百多个小邦,这些小邦国也各有名称。临近摩竭陀国,有一个小国,国名越祇,因为不服从阿阇世王的敕命,想要去征伐它。阿阇世王便召集群臣计议,当大家到会时宣称:越祇国人民,非常富足,人口又多,也出产很多珠宝,不向我称臣,难道不应该起兵去征讨他们吗?此时国中有一位贤明公正的丞相,名叫雨舍,回答道:可以!国王又向雨舍说:佛陀离我们不远,他有天眼、宿命、漏尽三大神通,没有事他不透彻的,你将我的话记住,到佛陀那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智慧,详尽地请问佛陀:我们要攻伐越祇,这个战争能不能打胜?雨舍便奉命,准备好车马,前往佛陀的精舍,到了佛前,头面着地向佛顶礼。佛陀命他坐下,雨舍就座。佛问雨舍丞相,从哪里来?雨舍说:我王派我前来,顶礼拜见佛陀,并问候您的起居,饮食如意否?佛陀便问他:王及政府、人民、臣属都平安否?雨舍说:国君及臣民,承蒙佛恩都很安康。雨舍又向佛陀说:我王与越祇国最近不和睦,想派兵去攻伐它,不知佛陀圣意看来,我们能不能得胜?佛陀向雨舍说:这个越祇国人民,奉行七项原则,你们不能够打胜他们,你回去转告国王,多想一想,不要轻举妄动!雨舍就问佛陀:他们实行哪七项原则呢? 经文:佛言:越祇国人,数相聚会,讲宣正法,修福自守,以此为常,是谓为一;越祇国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谏承用,不相违戾,是谓为二;越祇国人,奉法相率,无所不调,不敢犯过,上下循常,是谓为三;越祇国人,礼让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承,不失仪法,是谓为四;越祇国人,孝养父母,逊悌师长,受诫教诲,以为国则,是谓为五;越祇国人,承天则地,敬畏社稷,奉顺四时,民农不废,是谓为六;越祇国人,尊道敬德,国有沙门,得道应真,方远来者,供养衣被,床卧医药,是为七;夫为国主,行此七法,难可得危。极天下人,共往攻之,不能得胜。佛告丞相:若使越祇国人,持一法者,尚不可攻,何况尽持,如是七法? 白话解释:佛陀说:越祇国人经常举行大型集会,讲演佛法,修集福田,摄心自守,以这类活动为常态,这是第一;越祇国人国君与臣下同心同德,属下官员忠诚敦良,君王也接受良言,上下团结,没有矛盾,这是第二;越祇国人都遵守法律,彼此相勉,没有什么不协调,不敢违反国家法令,上下命令一贯,这是第三;越祇国人遵守礼仪,恭谨负责,男女分工,长幼有序,社会伦理关系良好,这是第四;越祇国人都知孝顺父母,尊师悌友,接受教导,把这些原则作为国家准则,这是第五;越祇国人,不违天道常则,敬畏国恩,四时耕收,农业兴盛,这是第六;越祇国人都尊重有道之人,国内有修道沙门,得道的高僧,如果有远方沙门来到国中,也能受到供养衣被、床褥、医药等等照顾,这是第七点。作为一国的领袖,能行此七大措施,国家就很难遭到危险。你们集合全部的兵力去攻打他们也不能获胜。佛陀又向雨舍说:即使越祇国人,能实行当中的一条,别人都不可能打败他们,何况他们能实行七条的全部呢! 经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利胜不足恃,虽胜犹复苦[苦,苦难,引申为“败坏”], 当自求胜法,已胜无所生。 雨舍丞相,闻佛说偈,即得道迹。时会大小,皆得须陀洹道。公即从座起,白佛言:国事烦多,欲还请辞。佛言:可!宜知是时[宜知是时:应当知道是这个时候,引申为:是时候了“]。即从座起,礼佛而去。还至具事白王,即止不攻。持佛严教,以化国内。越祇国人,即来顺命,上下相奉,国遂兴隆。 白话解释:因此世尊便说了一首偈语: 利益的获胜不值得依靠, 虽然胜出了仍然会败坏 应当自己寻求胜利方法 取胜之后没有什么危害 雨舍丞相听佛说偈之后,便得到了修行的方法。当时与会众人,也得证初果。此时雨舍从座位起身,向佛陀说:国事太繁忙,请允许我告辞。佛说:好的,是时候了。雨舍便起身行礼别佛而去。回国之后,将见佛面陈一切原委向国王总报告,结果阿阇世王就停止攻打越祇国,并且遵从佛陀的教导,来教化国人。而越祇国人,就前来称臣了。国家上下一心,国运也就昌隆起来。 生死品第三十七: 经文:昔佛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大臣广说妙法。有一梵志长者,居在路侧,财富无数。止[原文是”止”,第526页]有一子,其年二十。新娶妇,未满七日,夫妇相敬,言语相顺。妇语其夫:欲至后园中看戏,为得尔不?上春三月,夫妇相将,至后园中,有一柰树,高大华好,妇欲得华,无人与取。夫知妇意,欲得柰华,即便上树,正取一华。复欲得一,展转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地,伤中即死。居家大小,奔波跳走,往趣儿所。呼天号哭,断绝复苏。中外宗族,来者无数,皆共悲痛。闻之者莫不伤心,见之者莫不痛哀;父母妻息,怨咎天地,谓为不护。棺殓衣被,如法遣送,还家啼泣,不能自止。于是世尊,愍伤其愚,往问讯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具陈辛苦。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为其哭泣,懊恼断绝,亦复难胜。竟为谁儿?何者为亲也? 白话解释: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大臣广说佛理妙法时,有一位年老外道修行人,住宅建在路边,财富非常多,只有一个儿子,年龄二十岁,刚刚娶了媳妇,尚未满七天,夫妻相敬如宾,夫唱妇随。有一天,妻子对丈夫说:我们到后面花园里看戏,你看可以吗?此时正是春天三月,夫妇相牵到后花园内。花园内有一棵柰树,长得高广茂密,满树花开。妻子想采一些花下来,可是没人帮她上树采花。丈夫知道妻子的心里要采柰花,马上便爬上树,已经采了一朵,正要再采一朵花,便向树上再爬高一些,一直爬到细枝之处,想不到树枝忽然断了,人也坠落地上,重伤而死。这时候全家大小得到消息,拼命走向后花园观看,父母在孩儿尸旁边,呼天叫地,哭得死去活来。里外亲友,有很多都来探视,都悲痛万分;这种情景,知道的人莫不为他们而伤心,到现场的人就更为悲伤了。他的父母妻子,更是怨天恨地,说为什么不保佑这个独子?但是人总归是死了,只好入殓殡葬,依俗送丧,埋葬后全家回来,还是伤心啼哭不止。此时佛陀悲愍他们的痴愚,便去慰问他们。年老修行人全家大小,看见佛陀之后,悲泣交感,顶礼,然后将孩子出事惨状一一陈述。佛陀向年老修行人说:你们不要哀伤了,听闻佛法吧:万物无常,无法天长地久,有生就有死,祸福相连。这个孩子死了,有三处众生为他哭泣,就是懊恼自绝,也无法复生。他究竟是谁的儿子?谁又是他的双亲呢? 经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命如华果熟,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因淫入胞影, 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 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从爱痴久长, 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长者闻偈,意解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舋[原文是“舋”,第527页,罪过],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解说本所行罪。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者,世称健儿。小儿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堕地,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无数劫中,所在相遭,共会受罪。其三人者,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 白话解释:因此佛陀便说了一首偈语: 生命如花果成熟, 熟后还恐落凋零, 世人已生皆有苦, 谁能够不死永生? 人从父母淫欲生, 淫欲所牵识入胎, 形成之后命如电, 光阴昼夜不停止。 此身本是必死物, 灵识才是无形体, 即使死人能复生, 祸福依然如影随。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8冊法句譬喻經卷第四梵志品第三十五第524頁到525页白话翻译初稿

梵志品第三十五:经文:昔私诃牒国中,有大山,名私休遮陀。山中有梵志,五百余人,各达神通。自相谓曰:吾等所得,正是涅槃。佛始出世,初建法鼓,开甘露门。此等梵志,闻而不就,宿福应度。佛往就之,独行无侣,到其路口,坐一树下。三昧定意,放身光明,照一山中,状如失火,山中尽燃。梵志怖惧,咒水灭之;尽其神力,不能使灭。怪而舍走,从路出山,遥见世尊,树下坐禅,譬如日出金山之侧,相好炳然,如月星中明。怪是何神?就而观之。佛命令坐,问所从来?梵志对曰:止此山中,修道来久。旦欻火起,烧山树木,怖而走出。佛告梵志:此是福火,不伤损人,欲灭卿等痴结之垢。梵志师徒顾相谓曰:是何道士也?九十六种,未曾有此师!曰:曾闻!白净王子,名曰悉达,不乐圣位,出家求佛,将无[将无:莫非]是也? 白话解释:从前印度私诃牒国,有一座高山,名叫私休遮他,山里面住着五百多位外道修行人,他们都有一点神通,彼此自夸说:我所证的道就是涅槃!此时佛陀刚刚出现在五印度的社会,初次下山传道,开始宏扬佛教大法,这些梵志听说有这么一位佛陀,但是都没有去亲近他,可是他们得度的因缘到了。佛陀就到他们住的山里,一个人独行,并无人随伴。快到私休遮他山区的时候,走到一条路口,佛陀便在一棵树下坐禅,定心入于三昧,身上放出光明,照耀山林,形同失火,好像一片山林都被烧起来了。梵志见状,极为惊惶,便持咒喷水来灭火,谁知不论他们怎样念咒,大火都无法消灭,内心十分奇怪,便放弃念咒,从路口走出山谷,远远地看见佛陀在一棵树下打坐,佛陀坐在那里,就好像太阳在金山旁边升起,满身光明照耀,如众星中最明亮的月亮,大众心中奇怪,这是何方神道呢?便走近佛陀身边看一下。佛陀看到很多外道修士走近,就请他们坐下,问他们从那里来?一位梵志答:我们住在这边山里,已经修道很久了,今早忽然看到火烧,燃烧山林树木,才吓得出来看看!佛陀说:你们看到的,这是福火,不会烧伤人,它能消除你们心中无明烦恼的尘垢。这些梵志师徒彼此惊怖说:这个人是那一道的沙门哪?我们印度九十六种教派中,还没见过这位大师呢!有一位梵志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大师的!迦毗罗卫国白净王的太子,名叫悉达多,内心不贪恋王位,出家求佛道,莫非就是他? 经文:徒等启师:可共问佛,梵志所行事,为如法不也?师徒之等,共起白佛:梵志经法,名四无碍,天文、地理、王者治国领民之法,并九十六种道术,所应行法,此经为是泥洹法不?愿佛解说,开化未闻。佛告梵志:善听思之!吾从宿命、无数劫来,常行此经,亦得五通,移山住流,更历生死,不可计数。既不得涅槃,亦复不闻有得道者,如汝等行,非名梵志。于是世尊,以偈叹曰: 截流如度,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是谓梵志。 以无二法,清净渡渊, 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非族结发,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清白则贤。 白话解释:有很多小梵志就纷纷启禀他们的师父:我们来一齐问佛陀所知所行的事,看他明不明白好吗?因此师徒人等便同声问佛:梵志经法,称为四无碍。天文、地理、国王治国教民之方法,以及九十六种教派所修行的方法,都包含在里面,它可以称为涅槃法吗?请您佛陀解说一下,以开示我们的茅塞!佛陀向梵志说:请用心听后好好想想!我从前世无数劫以来,就时常照此经修行了,也得了五种神通,能移山倒海,经历无数次生死。既没有得到涅槃,也没听说谁修此法得了道的。像你们这样修道,并不能叫做梵志!因此世尊,便以一首偈语称叹道: 截断生死如渡河,无贪无爱是梵行, 能知行业已清净,即可称为真梵志。 修道并无二法门,清净心可渡迷盲, 诸般贪瞋痴能解,始可称为真梵志。 并非薙发才是僧,心地清净为梵志, 真能依佛法修道,清白如镜是贤圣。 经文: 剔发无慧,草衣何施? 内不离著,外舍何益?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 如蛇脱皮,是谓梵志。 断绝世事,口无麤言, 八道审谛,是谓梵志。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 爱著已尽,是谓梵志。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是为梵志。 自识宿命,本所更来, 生死得尽,叡通道玄, 明如能嘿,是谓梵志。 佛说偈已,告诸梵志:汝等所修,自谓已达涅槃,如少水鱼,岂有长乐?命本无者也。梵志闻经,五情[【五情 】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故称五情。[大智度论卷十七、卷四十]]内发喜悦,长跪白佛,愿为弟子。头发自堕,即作沙门。本行清净,因而得道,为阿罗汉。天龙山神,皆得道迹。 白话解释: 剃发之人无智慧, 草履法衣有何用? 内不能离诸热恼, 空有僧相又何益? 消除淫业与瞋痴, 憍慢诸般恶除尽, 如蛇脱皮不反顾,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8冊法句譬喻經卷第四沙门品第三十四第523頁到524页白话翻译初稿

沙门品第三十四:经文: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天、龙、鬼、神、国王、人民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晨旦著衣服,拄杖持钵,至大村中分卫。时大道边,有官菜园;外面种黍穄,其田外草中,施张发箭,若有虫兽盗贼来者,触网箭发,中箭则死。有一端正年少女子,独守此园。人欲往者,遥唤示道,乃得入园。不知道者,必为发箭所杀,而此女子,独守悲歌,其声妖亮,听者莫不顿车止马,回旋蹀蹑,而欲趣之,盘桓不去,皆坐声响。时此比丘,分卫行还,道闻歌声,侧耳听音,五情逸豫,心迷意乱,贪著不舍。想是女人,必大端正。思想欲见,起坐言语,便旋往趣。未到中间,意志慌惚,手失锡杖,肩失衣钵[南传佛教,饭钵是用带子斜背在肩上的],殊不自觉。佛以三达[【三达 】 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能知未来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是知道现在烦恼的根源而尽断之。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达叫做达,所以以上三事在罗汉只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见此比丘,小复前行,为箭所杀,福应得道,为愚所迷,欲盖所覆。怜愍其愚,欲度脱之。 白话解释: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洹精舍时,为天、龙、鬼、神、国王、人民讲说佛法,当时有一位少年比丘,清晨披上衣服,拿着锡杖,带着饭钵,到大的村庄去乞食。那时大路边,有一片公家的菜园,种着一些小米,园外草中,设备防偷机关的弓箭,如果有家畜野兽盗贼来偷窃谷物,如果误触机关,箭即射出,偷盗的人会中箭而死。菜园当时由一位长相端正的年轻女子单独看守,有人如果要到菜园里来,必须在园外叫她领路,才能进入园来。如果不知菜园规矩,乱走进来,必然会被箭射死。这个女孩一个人看守这片大菜园,有时一个人高唱着凄凄切切的歌,她的歌声妖娆嘹亮,听到的人无不停车驻马,徘徊在当地,想要同她打个招呼,歌声美妙徘徊忘返,这都是由于她的歌声,所引来这么多过路人停足闻歌。而当时这位乞食比丘,乞斋饭回来,在路途中听闻菜园内传来阵阵歌声,侧耳静听,顿时沉醉其中,心迷意乱,贪恋难舍。他想这个女孩,一定非常美丽,就十分想要见她,跟她谈谈,因此便走向菜园中。但是他还未到园里,因为心中恍惚迷茫,手中的锡杖掉了,肩上的衣钵也掉了,还是毫无感觉。佛陀以天眼、宿命、漏尽的三达神通力,看到这位比丘,再向前走一点,就会被箭射死,但是他因为宿世因缘应该得道了,只是迷于无知爱染之情,将入陷阱,佛陀怜愍他的愚昧,便想去救度他。 经文:自化作白衣,往到其边,以偈呵之曰: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 步步著粘,但随思走, 袈裟被肩,为恶不损, 行恶者死,斯堕恶道。 截流自忖,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一意犹走。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 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劳意不除, 非净梵行,焉致大宝。 不调难诫,如风枯树, 自作为身,曷不精进。 说此偈已,即自复形。相好炳然,光照天地。若有见者,迷解乱止,各得其所。比丘见佛,心意㸌[㸌,同霍]开,如冥窥明,即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叩头悔过,忏悔谢佛。内解止观,即得罗汉,随佛还精舍。听者无数,皆得法眼。 白话解释:佛陀便自己化作了一位居士,走到他的身边,用一首偈语来警惕他说: 沙门为何向前进? 为何心猿走不停, 一步一步入陷阱, 只是随着欲念行。 黄色袈裟披上肩, 造业不迭损道心, 造恶之人皆趣死, 身堕恶道不翻身。 摄心自持要截流, 守心消灭贪染欲, 如人不能除欲尽, 一心只向地狱门。 修道修道莫放逸, 必须强制放逸心, 出家而后仍懈怠, 心中仍思爱染缘。 行道不能勤精进, 外染之缘不除净, 如非持摄清净行, 焉能获得金中金。 贪欲不调难成道, 如强风摧枯树林,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8冊法句譬喻經卷第四利养品第三十三第521頁到523页白话翻译初稿

利养品第三十三: 经文:昔佛将诸弟子,至俱昙弥国美音精舍,为天人神龙说法。时国王,名曰优填,有大夫人,为人执行仁爱,显誉清洁。王珍其操,每私恭敬。闻佛来化,严驾共出,往至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常,一般]位。佛为国王及夫人婇女,说无常苦空;人所由生,会合别离,怨憎会苦。由福生天,由恶入渊。国王夫人,欢欣信解,各受五戒,为清净士女。礼佛辞退,还入宫中。有婆罗门。名曰吉星,生一好女,世间少比。至年十六,无能诃者。悬金千两,积九十日,募索智者,有能诃此女,为不端正者,以金与之。无敢应者。女以长大,应当嫁处,念当与谁?若有端正,如我女者,以女与之。听闻沙门瞿昙释迦之种,姿容金色,世所希有,当以此女,往配与之。便将至佛所,为佛作礼。白佛言:我女好洁,世间无双,年大应嫁,世无匹偶。瞿昙端正,可以为双。故远将来,以配世尊。 白话解释:从前佛陀带了弟子到印度中部俱昙弥国,住在美音精舍,为很多天人、神、龙说法时,当时的国王,名叫优填,有一位王后十分仁民爱物,享誉清高,国王对她的品德非常赞佩,因此私下对她特别尊敬。有一次他们听说佛陀远道来说法,便隆重准备车驾出宫,来到佛陀驻锡的美音精舍,向佛陀顶礼之后,便退坐在一般的位子上。佛陀便为国王、夫人、宫女等人说无常、苦空之佛理,以及世人由生至死,亲人离合聚散、冤家路窄相逢之苦,人由福业生天,恶业下堕等等因果轮回之义,国王以及夫人,都非常欢喜信仰了佛法,也解悟了佛理,并接受五戒,做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他们辞退之后,便回到皇宫。同一时间,俱昙弥国内,有一位婆罗门,名叫吉星,生一位美丽的女儿,世间少有比得上的,到十六岁时已经美如天仙,始终无人能找出一处缺点来。吉星便悬赏黄金千两,以九十天为限,征求募集智慧专家,有人能挑出此女有一些微缺点者,便赏赐这笔重金。但是始终无人敢来应征。这位女孩子渐渐长大了,也应该到论嫁娶的年龄,吉星想想,女儿要嫁给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有人品貌端美,如同我的女儿那样,我就将女儿嫁给他。他听说姓瞿昙的沙门,释迦族后裔佛陀,金色光相,姿仪绝世,自己想将女儿匹配与他,便将女儿带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顶礼之后,先开口说:我的女儿美丽世间无双,年龄已到应该出嫁了,但世间找不到能与她相配的,今天我看你瞿昙真正生得英挺出世,可说是天生双璧,所以将女儿带来,配给您世尊。 经文:佛告吉星:卿女端正,是卿家好;如我之好,是诸佛好。我好女好,其道不同。卿自誉女,端正姝好,譬如画瓶,中盛屎尿,有何奇特?好为所在,著眼、耳、鼻、口、身之大贼。面首端正,身之大患,破家灭族,杀亲杀子,皆由女色。吾为沙门,一身独立,犹尚恐危[恐危,恐:恐惧,害怕。危;危险,引申为堕落],况受祸灾残贼之胤[原文是“胤”,原意是子孙,第522页。]也?卿自将去,吾不受之。于是梵志,瞋恚便去,到优填王所,赞女姿媚,具白王言:此女应相当为王妃,今以年大,故送女与王。王见欢喜,即受纳之,拜为第二左夫人。即以印绶、金银、珍宝赐与吉星,拜为辅臣。此女得叙[敘,次弟也。——《说文》。经传亦以序为之。],每协[协:合力,尽力]妒嫉,妖蛊迷王。数谮大夫人,如是非一。王返辱曰:卿等妖媚,言返不逊。彼人操行可贵,而返谮之。此女心忌,犹欲害之。数谮不已,王颇[颇,很,甚]惑之。前后心谋,伺其斋时,因劝白王:今日之乐,宜请右夫人。王便普召,敕令皆会。夫人持斋,独不应命。反覆三呼,执斋不移。王怒隆盛,遣人曳出,缚著殿前,欲射杀之。夫人不怖,一心归佛。王自射之,箭还向王。后射辄还,数箭亦尔。王时大怖,自解而问之曰:汝有何术,乃致如此?夫人对曰:唯事如来,归命三尊,朝奉佛斋,过中不餐。加行[加行  (1).佛教语。意为加力修行,以作入正位的准备。亦译作“方便” ]八事[一、施所成福业事。二、戒所成福业事。三、修所成福业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受有情所成事。],饰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顾若兹!王曰:善哉!岂可言不? 白话解释:佛陀向吉星说:你女儿长得端庄美丽,是你家里的福气;我长得庄严微妙,是所有圣者共同的瑞相,这两者美质的界限是不同的。你夸奖自己的女儿,美艳无比,就比如一支外面绘美图的花瓶,瓶里装着屎尿,有什么希奇特别呢?外型美好的肉体上,长着眼、耳、鼻、口、身这些贼盗,虽然姿容俊秀,是身体之大患。何况倾家灭门、杀亲害子,多半由女色造成。我是出家的沙门,独身孤栖,还尚且害怕堕落,何况接受会带来贼盗灾祸遗患的女子呢?你赶快将她带回去吧,我不能接受你的美意!吉星梵志一听,气得七窍生烟,便带着女儿离开。又去晋见了国王优填,一面夸赞自己女儿的美姿,又对国王推荐说:我这位女儿美丽绝世,是应当作王妃的,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所以呈献给大王。优填王一看,太高兴了,便纳入后宫,同时封她为第二贵妃。当下便以印绶、金银、珍宝赏赐给吉星,又封他为辅弼之臣。吉星的女儿自从得到名分,便经常尽力挑拨嫉妒,妖媚蛊惑迷惑国王,时常向国王诬告王后,像那样诬告很多次了。国王就反而斥责她:你这个妖妇,出言不逊,王后的品德高洁,你反过来诬陷她。这位女子怀恨在心,更加想陷害王后。吉星之女,多次造谣诬陷,国王心里也很迷茫了。这位女子在国王前前后后施展毒计权谋,等到王后斋戒那一天,借机向国王进言:今天我们在宫中举行宴会,应该请王后啊!因此国王便命令全宫,后妃宫女皆要到会;可是王后持斋,单单没有听命出席。国王派人三番五次去请,王后坚持因为持斋无法前来。国王大怒,就派人将王后从她自己宫中拖出来,捆在宫殿前面,要将她射死。但是王后毫无惧色,一心归命于佛。国王自己持弓搭箭,向王后疾射,但是那枝箭反过来射向国王;再射出还是射还回来,连续几枝箭也是这样。这时候国王才恐怖起来,自己上前将王后的绳子解开,询问她说:你有什么法术,能够将箭倒射回来呢?王后说:我只信仰佛陀,皈依三宝,早上持斋,过午不食,加力修行一、施所成福业事。二、戒所成福业事。三、修所成福业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受有情所成事等八事,身上不佩戴饰物。一定是佛陀,哀愍加被于我才会这样。国王说:那很好啊!你为何不讲呢? 经文:即出吉星女,还其父母。以大夫人,正[正:合乎法则地]理宫内。王与大夫人,后宫太子,严驾群臣,往到佛所,作礼却坐,叉手听法。王即白佛,具以如事,向佛陈之。佛告大王:妖蛊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何谓为八:一者妒嫉,二者妄[妄:胡乱]瞋,三者骂詈,四者咒诅,五者镇厌,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为八大态。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天雨七宝,欲犹无厌, 乐少苦多,觉者为贤; 虽有天欲,慧舍不贪; 乐离恩爱,为佛弟子。 佛告大王:人行罪福,各有本性,所受影报,万倍不同。若行六德,持斋福多,诸佛所誉,终生梵天,福乐自然。佛说是时,王及夫人,婇女大臣,一切心解,皆得道迹[【道迹】道路;方法。]。 白话解释:优填王便休了吉星梵志之女,赶她回父母家;并依靠王后,合乎法则地主理宫中一切事务。此事过后,优填王与王后、太子等,率领群臣,摆驾到佛陀美音精舍,作礼已毕,退坐一侧,合掌听佛陀说法。国王就将王后发生的事,向佛陀一一陈述。佛陀向优填王说:妖媚蛊惑的女人,有八十四种妖态,其中最主要的手法有八项,是智慧君子所不齿的。哪八项呢:一是嫉妒;二是胡乱瞋怒;三是恶骂;四是诅咒;五是使用镇厌妖术;六是贪婪吝啬;七是欢喜打扮;八是心里充满怨毒。这是女人八大妖态。因此世尊就说了下面的偈语: 天雨七种珍宝啊 欲望还是不满足, 人生乐少苦多啊, 能觉悟是为贤者; 虽有天界享受啊, 智者抛舍不贪恋, 乐于割离恩爱啊, 成为佛陀的弟子。 佛陀告诉优填王说:世人造罪造福,各由本性,他们所受的果报如影随形,各有极大不同。如果能行持六种功德,持斋守戒,福报增多,便为诸佛赞叹,最后会转生于梵天,幸福快乐自然而来。佛陀说此法时,国王及王后、宫女、大臣等人,对一切心开意解,都得到修行的方法。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8冊法句譬喻經卷第四爱欲品第三十二之三(完)第518頁到521页白话翻译初稿

经文:昔佛在舍卫国祇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同学道人,往问讯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说其意,欲坏道心,从彼爱欲,愿不如意,愁结为病。同学谏喻,不入其耳。便强扶持,将至佛所。具以事状,启白世尊。佛告年少比丘:汝愿易得耳,不足[足:值得]愁结也。吾当为汝,方便解之,且起食饮。比丘闻之,坦然意喜,气结便通。于是世尊,将此比丘,并与大众,入舍卫城,到好女舍,好女已死,停尸三日。室家悲号,不忍埋藏,身体臭胀,不净流出。佛告比丘:汝所贪惑,好女人者,今已如此!万物无常,变在呼吸,愚者观外,不见其恶。缠绵[缠绵:亲近,纠缠]罪网,以为快乐。 白话解释: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洹精舍说法时,有一位年轻比丘,入城乞食,遇到一位年轻女子,极为美艳,不自禁心中泛起淫色欲念,这颗心便为她而相思难释,终于成病,连饮食也不思不想,人渐消瘦,乃至卧床不起。他的同修道友,去探望他的病,问他为什么这样苦恼?这位年少比丘详细讲述他的想法,就是想毁坏修道的恒心,苟且顺从她的淫爱欲望,但是愿望不能满足,愁忧郁结就生了病,他的同修劝喻规谏:他听不进去。便强扶着他到佛陀的精舍,将事实原由向世尊说了一遍,佛陀便向年轻比丘说:你的愿望很容易达到,不值得忧愁郁结。我来替你想一个方法解决,快起来吃饭吧!年少比丘听佛陀这么开示,心中放松,愁闷忧郁便消散了。因此佛陀带着这位年轻比丘和众弟子一同入舍卫城,找到那位美丽的少女住宅,到的时候,那位美丽女子已经死了,停尸三天。全家大小哭得死去活来,不忍心埋葬,但是女尸已经肿胀发臭,流血流臭脓了。佛陀向年少比丘说:你朝思暮想的那位美女子,现在已经是这样子了!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就在呼吸之间,愚昧之人只看外表,没有看到丑恶之处,纠缠于罪恶的罗网,却把它认为欢快和喜乐。 经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见色心迷惑,不惟[不惟:不思虑]观无常, 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 智者能断弃,不眄[眄 miǎn 〈动〉 (1) (形声。从目,丏( miǎn)声。)本义:斜视 ,不眄,正视,清醒地认识]除众苦。 心念[心念:思想]放逸[【放逸 】 放纵心思,任性妄为。]者,见淫以为净, 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牢狱。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 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 于是年少比丘,见此死女,已三日,面色胖烂,其臭难近。又闻世尊,清诲之偈,怅然意悟,自知迷谬,为佛作礼,叩头悔过。佛授自归,将还祇洹,没命精进,得罗汉道。所将大众,无央数人,见色欲之秽,信无常之证,贪意望止,亦得道迹[道迹:方法,道路]。 白话解释:因此佛陀便说了下面的偈语: 看见美色迷了心窍啊, 不考虑观察世事无常, 愚者以为貌美良善啊 怎么知道却不是真的! 用淫欲爱乐包裹自己 犹如那春蚕作茧自缚 智者能够断弃贪爱啊, 清醒认识除灭众苦难。 思想放纵任性的人啊, 观见淫乐以为是洁净, 恩爱思想增强增多啊 从这个方面造地狱因。 思想觉悟断灭淫念啊, 应常观念欲乐不洁净, 从此脱身邪恶地狱啊, 能断除生老病死祸患。 年轻比丘看见此美女已死三天,面色肿烂,其臭熏人,又听世尊清净的开示,霍然心开,自知迷途歧路,便向佛陀顶礼,叩头忏罪。佛陀授以自性皈依戒律,便带领着回到祇洹精舍,努力精修,得了罗汉果位。其它无数人等,看见色相欲念的臭秽,就相信了无常的佐证,贪爱之心熄灭,也得到了修道的方法。。 经文:昔佛在舍卫精舍,为天人鬼龙说法。时世有大长者,财富无数,有一息男[息男  亲生儿子。 ],年十二三。父母命终,其儿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费散财物,数年便尽,久后行乞,犹不自供。其父有亲友长者,大富无数,一日见之,问其委曲。长者愍念,将归经纪[经纪:管理照料],以女配之,给与奴婢车马,资财无数,更作屋宅,成立门户。为人懒惰,无有计校,不能生活。坐散财尽,日更饥困。长者以其女故,更与资财,故复如前,遂至贫乏。长者数饷,用之无道,念叵成就,欲夺其妇,更嫁与人,宗家共议。女窃闻之,还语其夫:我家群强,势能夺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当云何,欲作何计也?其夫闻妇言,惭愧自念:是吾薄福,生失覆盖,不习家计,生活之法。今当失妇,乞丐如故。恩爱已行,贪欲情著,今当生别,情岂可胜?思惟反覆,便兴恶念,将妇入房:今欲与汝,共死一处。即便刺妇,还自刺害,夫妇俱死。奴婢惊走,往告长者。长者大小,惊惧来视,见其已杀。棺殓遣送,如国常法。长者大小忧愁,念女不去。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龍藏108冊法句譬喻經卷第四爱欲品第三十二之二第517頁到518頁白話翻譯初稿

([龙藏这一段在此处是没有的。不知应该位置在哪里,我没有查出来。网上倒是都有,不知原文都是出自哪里?第517页上]经文:昔罗阅祇南,四千里有国,奉事梵志数千人。时国大旱,三年不雨。祷祠诸神,无所不遍。王问梵志:问其所由。诸梵志言:吾等当斋戒讫竟,当遣人与梵天相闻,问其灾异。王言:大善!斋戒所乏,愿见告示!诸梵志言:当得二十车薪、酥、蜜、膏、油、华、香、旛盖、金、银、祭器,尽用须之。王即办,送出至城外,去城七里,平广之地,积薪如山。共相推奖,其有不惜身者,终生梵天。选得七人,当就火烧,遣至梵天。七人受祭,咒愿讫,踧[踧 cù 〈形〉通“蹴”。踩;踏 [step on]。如: 踧行(蹑足轻行的样子); 踧足(蹑足而行)]使上薪,从下放火,当烧杀之。烟焰烔然,热气直至。七人惶惧,左右求救,无有救者。举声曰:三界之中,宁有大慈,愍念我厄者?愿受自归。佛遥知之,寻声往救,在虚空中,显现相好,七人见佛,悲喜跳踊,唯愿自归,救我痛热。 白话解释:从前罗阅祇城南方四千里处,有一个国度,奉事几千位外道修行人。当时适逢遭遇大旱灾,三年没有下雨,国王到处祈神拜天,都拜遍了依然无作用。国王就问梵志:这是为什么原故?那些梵志说:等我们斋戒完毕,再派人与梵天沟通,问这里为什么遭遇到这样大的旱灾?国王说:好的。你们举行斋戒时,如果缺少什么,尽量向我说。梵志说:我们须要二十车的薪柴、酥酪、蜂蜜、奶油、麻油、花、香、旛盖、金、银、祭祀用品,这些都不能缺少。国王听后,马上筹办,送出到城外,距离城市七里,在一片平地旷野的地面,堆积起像山高的薪柴,梵志都互相鼓励吹捧,如果有人不惜牺牲身体的话,火化之后,就会永生到梵天,享乐无尽。结果选了七人,接受火化,派到大梵天与天神连络,请示旱灾的原因。这七人接受梵志的祈祷祭祀,诵咒祝福完毕后,让他们蹑手蹑脚爬上柴顶,然后从下面放火,将他们焚烧火化升天。此时火焰浓烟猛升,热气下面直向上冲,这七个人心中惊惶万分,便呼唤向左右的人求救,但没有人加以援助。他们大声哀嚎:三界之内到底有没有大慈大悲可怜我们危难的人来救度我们啊?我们马上就皈依他。佛陀在远处明白这七人为迷信而受难,便循声以神通力来救度他们。佛陀在虚空中,现光明瑞相,七人看见佛陀现身来救度,悲喜交加得跳了起来:我们要皈依您的座下,快救度我们逃出烈火苦痛吧! 经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或多自归,山川树神, 厝立图像,祷祠求福; 自归如是,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度汝众苦; 如有自归,佛法僧众, 道德四谛,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从谛得度, 度世八难,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佛说偈讫,火声寻灭,七人获安,心喜无量。梵志国人,莫不惊悚仰瞻,世尊光相赫奕,分身散体,东没西现,存亡自由,身出水火,五色晃昱,众人见之,五体归命。 白话解释:因此佛陀马上说了一首偈语: 有人盲目信仰山川诸树神啊, 到处立像祈祷求福纷纷然, 这样迷信鬼神非是吉利事啊 他们不能来救度你们苦难; 如有诚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啊 修习四谛佛法能见真智慧, 出生死苦应从佛道度苦海啊 解除八难所有世间苦皆尽, 归依佛法僧宝最吉最上策啊 惟有此路救渡一切的苦难。 佛陀说偈完毕,大火应声熄灭,七人因此获救,欢喜不尽。此时梵志与国家人民等,无不惊惶失色,仰观佛陀。佛世尊光明巍巍,东没西现,隐现自由出没,佛身喷出水火,五色光明照耀,世人面对佛陀的光明,大众一同五体投地皈依如来座下。 经文:于是七人,从薪下出,悲喜交集,而说偈言: 见圣人快,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为善独快; 守正见快,互说法快, 与世无诤,戒具常快; 使贤居快,如亲亲会, 近仁智者,多闻高远。 于是七人,说此偈已,及诸梵志,愿为弟子,佛即受之,皆为沙门,得罗汉道。国王臣民,咸各修道,天寻大雨,国丰民宁,道化兴隆,莫不乐闻。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